广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已考真题汇编答案解析
广东省教师公开招聘/入编考试(小学语文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及专家解析
真题汇编(一)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B项答(dá)理应为答(dā)理;C项膝(qī)盖应为膝(xī)盖;D项煽(shàn)风点火应该是煽(shān)风点火。
2.A【解析】B项“胜卷在握”应是“胜券在握”,C项“相形见拙”应是“相形见绌”,D项“再接再励”应是“再接再厉”。
3.D【解析】A项弥漫是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的意思。B项即时是立即的意思。C项方兴未艾是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中止的意思。D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意思是说一个大户人家再穷也起码剩个架子,好过一般穷人家。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
4.A【解析】B项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C项“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项“其它学校领导”有歧义。
5.C【解析】提出:指出或举出。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产生: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引发:引起,触发。适合:一般用作谓语,后面带宾语。合适:一般用作定语或状语,说明一种状态。根据题干,选C项最为合适。
6.C【解析】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没有王实甫。
7.B【解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C【解析】略。
9.C【解析】必修课程目标是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两条线索进行描述,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故选C。
10.C 【解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诗词鉴赏
11.“笑而不答”的意味全在“笑”中。其中既有对问者不了解自己的轻蔑,也有自己独得闲适的独特感受。
12.三四句写碧山之景,纯真、宁静、自然、和谐,让人流连忘返,这实则是对前一问的侧面回答。这样,不答而答,似断又续的结构更使全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从“碧山”与“人间”的鲜明对照中,可隐见诗人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的统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理解题
13.C 【解析】“作为”是写出、成为的意思。
14.B 【解析】B项“以”介词,两例均是“凭借”的意思。A项“而”上例,连词,表并列,却;下例,连词,表递进,而且。C项“于”上例,介词,表被动;下例,介词,向。D项“之”上例,结构助词,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5.B 【解析】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16.C 【解析】题干中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17.(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18.(1)例句:“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赏析:满枝的果实象征孩子已经长大,沉沉下垂的枝丫烘托出作者此时既幸福满足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2)例句:“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赏析:孤立的邮筒正如被儿子疏远的母亲,空荡荡的街道正如作者此时孤寂落寞的内心。
(3)例句:“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
赏析:雨丝斜飞轻飘,表面上不是狂风骤雨,但它的绵长细密,丝丝凉意,更好地烘托出了作者此时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无尽的悲凉。
19.(1)实指:作者默默看着儿子和父亲的每一次离去。
(2)虚指:作者爱儿子,儿子越长越大,但越来越不依恋母亲,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情感上的离去;作者爱父亲,父亲也爱自己,但岁月无情,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父亲越来越老,以至辞世。
20.(1)本文第9段和第16段的重复别具匠心,非常必要,不可删去。
(2)第9段和第16段虽然文字相同,但含义完全不同。第9段是写儿子不愿接受母亲的牵挂和温情,母子间情感上有了隔膜,但做母亲的束手无策,只能在默默凝望中独自品尝落寞。第16段是写父亲关爱女儿,希望女儿不要儿女情长,而面对父亲的老去和辞世,做女儿的爱莫能助,只能在默默凝望中独自品尝自责。
(3)这两段完全相同的文字前后映照,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和作为女儿的双重痛苦,揭示了作者珍惜亲情但又无法留住亲情的深刻无奈。
四、综合运用题
21.(1)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2)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2.陆游王维杜甫李白
23.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24.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教师入编考试
五、名词解释
25.五个W和一个H:指的是新闻的基本要素。W和H是这几个要素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五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一个H:How(如何)。
2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六、论述题
27.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七、写作题
28.略。
真题汇编(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A项“赈”与“振”同音,B项“凋”与“碉”同音、“惆”与“稠”同音,C项“镖”与“膘”同音、“剽”与“缥”同音,只有D项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分别读: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
2. C【解析】A项工夫不负有心人应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B项搀沙子应该是掺沙子;D项吊味口应该是吊胃口,披沙捡金应该是披沙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