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0-12-0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林省生猪价格规律形成机理及经营策略研究”(JJKH20191180SK )作者简介:王雨凡(200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专业为农林经济管理,E-mail:*******************
*
通讯作者:王旭有(1977-),男,吉林磐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研究,E-mail:*****************
生猪价格波动规律形成机理研究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
王雨凡王旭有*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为客观把握生猪价格波动趋势需深入研究生猪价格波动的机理。采用多理论和方法组合的方式构建生猪价格波动模型诠释生猪价格波动机理。把猪周期分成Ⅰ~Ⅷ个阶段,Ⅰ~Ⅱ阶段用后备母猪自然再生产过程研判时间跨度,Ⅱ~Ⅳ阶段运用蛛网模型理论诠释生产的滞后性,Ⅴ~Ⅶ阶段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反射效应理论诠释养殖户的决策行为,Ⅶ~Ⅷ阶段养殖户必须经历被动去产能导致生猪供给减少,整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关键词:猪周期;波动机理;生猪中图分类号:S828;[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45(2021)01-0034-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扫一扫,了解文章更多内容
生猪价格周期性大幅度波动往往会导致生猪养殖及相关产业经营出现困难,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猪产业带来愈来愈严峻的挑战[1],掌握生猪价格波动规律、波动机理,是指导养猪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生猪价格波动规律
我国为了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先后对生猪产业实施了各种政策,如疫苗防疫补贴政策、生猪价格预
警机制、菜篮子工程、生猪项目补贴政策、生猪价格养殖模式、生猪品种推广等,这些政策对生猪存栏、出栏以及猪肉产量等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生猪价格周期性的波动一直以来没有显著的改变,自1995—2018年的24年中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7个周期,且生猪价格的平均波动周期为3~4年(表1)。
第1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5年4月至1996年11月持续了20个月。主要表现是生猪价格在1994年开始上涨引导投资企业
(个人)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生猪生产,1995年出现生猪“收不下、消不了、调不出”,造成产区“过剩”状况,运输业成为制约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生产成本上升,生猪价格深度亏损且
表1生猪价格周期划分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周期长度 1995年4月 1996年11月 20个月 1996年12月 1999年3月 28个月 1999年4月 2003年11月 56个月 2003年12月
2007年2月 39个月 2007年3月 2010年5月 37个月 2010年6月 2015年3月 46个月 2015年4月
2018年3月
36个月
一直持续了3~4个月,导致一些小型养殖户快速退出市场。第2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6年12月至1999年2月持续28个月。主要是1995年由于生猪价格行情好和效益高,刺激了生猪生产,并且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抓畜牧业发展,抓“菜篮子”工程,养殖户生猪产能大幅增长。同时人们对肉类消费结
构的变化,对猪肉的消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猪肉的消费比重由原来的80%下降到68.3%,造成生猪产能过剩。第3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9年4月至2003年11月持续了56个月。生猪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养猪户大部分是分散的家庭散养模式,生产上存在盲目性,由于连年粮食丰收,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很多养殖户开始投资养猪来消化过剩的粮食。同时,生猪行业的养殖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开始倡导科学养猪,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成活率都有所提高,生猪出栏周期由原来的9~10个月缩短为5~6个月,导致生猪产量过剩。第4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03年12月至2007年2月持续了37个月。2001—2003年生猪养殖出现连续亏损,生猪养殖户经营困难,且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国省际间交通受到限制使生猪运销停滞,加速生猪养殖户资金链断裂而淘汰了大量的能繁母猪,“非典型肺炎”疫情加速了生猪养殖业的去产能。第5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持续了27个月。经历了2006年生猪高价造成产能过剩,2006年6月我国多数养猪场的猪发生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蓝耳病),感染猪中的能繁母猪繁殖能力下降,流产率下降30%以上,且感染的母猪所产仔猪免疫力低下且可导致100%死亡;感染育肥猪死亡率可达到10%~30%。猪大量损失导致生猪供给不足。第6轮生猪价格是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持续了46个月。2010年开始生猪产业中的猪发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一些疾病交叉感染或者是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猪疫病不断增多,且一些疫病使猪的死亡率最高达到80%以上,使得中小散养户对生猪养殖失去信心,导致生猪去产能。第7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持续了36个月。2013年和2014年玉米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大幅度提升,猪粮比价在2013年和2014年均低于盈亏平衡点,
造成了养猪企业的连续亏损且最大亏损额在300元/头以上,创历史亏损时间最长的纪录,最终导致养殖户资金链断裂而去产能,一大部分中小散养户退出。
生猪价格的波动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一般生猪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生猪供给量的变化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根本性因素,需要研究生猪的供给规律,指导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2构建生猪价格波动模型
构建生猪价格波动模型(图1)诠释生猪价格波动机理,以盈亏平衡点(猪粮比6∶1)为基准把猪周期分成Ⅰ到Ⅷ不同的阶段诠释生猪价格波动机理,Ⅰ~Ⅱ阶段用生猪生物学规律研判从生猪价格的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区间跨度,Ⅱ~Ⅳ阶段蛛网模型理论诠释生猪生产的滞后性,Ⅴ~Ⅶ阶段使用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诠释养殖户的行为规律,Ⅶ~Ⅷ阶段养殖户必须经历被动去产能导致生猪供给减少,整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2]。
2.1生物学规律(Ⅰ~Ⅱ阶段)
在生猪价格上升趋势中主要是生猪供给逐步减少的过程,生猪供给主要受制于自然再生产的约束,后备母猪和能繁母猪的生长繁育自然规律决定了生猪供给的滞后时间跨度。在生猪价格最低点后备母猪的存栏量决定未来生猪供给的数量。后备仔猪补栏需要7~8个月长成后备母猪,新增的能繁母猪需经过4个月的妊娠期,新生的仔猪再经过5~
6个月生长育肥期才能成为商品猪,这个自然再生产过程总共需要16~18个月,这是由生猪生长繁育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3]。生猪价格从每个周期的最低点到最高点(Ⅰ~Ⅱ阶段)是猪周期能繁母猪数量最少和生猪供给弹性最小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猪供给主要是受自然再生产的制约,将生猪生产繁育规律与实际生产周期的跨度进行比较,从2000年至2019
图1生猪价格波动模型
年,生猪价格波动过程经历了5个完整的猪周期。生猪价格上升期的实际生产过程平均值与后备母猪的
繁育时间基本吻合(表2)。5个周期的上升阶段平均实际生产跨度为18.6个月,其中,上升阶段历时最长的为22个月,即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和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历时最短的为15个月,即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和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
当上升期的时间跨度大于17~18个月时,主要的影响因素都会伴有重大疫病,例如2007年发生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均导致了生猪供给减少30%以上,延长了市场生猪供给的时间跨度。当上升期的时间跨度小于18个月时,由于养殖户采取逆向决策的行为和价格影响因素不能导致养殖户补栏数量减少,例如2010年和2013年养殖户连续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都没有阻止养殖户在第Ⅰ阶段补栏后备母猪的积极性,当市场价格转好后,养殖户的能繁母猪会快速恢复,就会使第Ⅰ和第Ⅱ阶段的时间跨度缩短。
2.2蛛网理论(Ⅱ~Ⅳ阶段)
考察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经典理论是蛛网理论,该理论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猪周期在Ⅱ~Ⅳ阶段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在Ⅱ~Ⅳ阶段一直存在生产与供给的矛盾,体现出生物学生产滞后10个月的规律性。生猪价格波动模型(图1)表明Ⅱ期(P t-1期)的价格决定Ⅲ期(Q t期)的产量,Ⅲ期(P t期)的价格决定Ⅳ期(Q t+1期)的产量。生猪生产的滞后性使养殖户当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在Ⅱ~Ⅲ阶段全力扩大产能最终导致Ⅴ阶段产能过剩。从时间跨度上看,生猪价
格从最高点到盈亏平衡点附近(猪粮比6∶1)至少需要9个月,在模型的Ⅲ阶段如果发生不利于养殖户补栏的重大突发事件,就会延长从最高点到盈亏平衡点(猪粮比6∶1)的时间,例如2008年1月的雪灾和伴随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抑制能繁母猪和生猪的补栏,延缓了生猪的供给[4],延长了供给时间到12个月。
2.3预期理论(Ⅴ~Ⅶ阶段)
养殖户在深度亏损期(Ⅴ-Ⅶ阶段)采取逆向选择主动扩大产能,导致2001年6月到2003年10月和2013年5月到2015年3月产能出现连续过剩。养殖户的决策行为通常是依据当下已存在的情况判断事物发展的特征,符合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反射效应思想。即人们在决策时候的行为是有参照依据的[5]。根据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人们对获得和损失的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追求的倾向。在亏损期养殖户存在预期生猪价格上升的心理,为了未来获取收益选择在深度亏损期基于自己最大化的期望继续增产。生猪养殖户在Ⅴ~Ⅶ阶段的经济行为表现出“风险的偏好性”。养殖户在决策时往往依靠当下情况作为有效参考点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图2),当生猪价格从最高点到达盈亏平衡点时,经验丰富的养殖户确认未来生猪必然下降,就会主动淘汰能繁母猪。当猪粮比达到5.5∶1以下深度亏损时,养殖户逐步修正对未来生猪价格的预期,积极进行补栏扩大生产经营活动[6]。2013—2015年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以下反复震荡,就是因为养殖户期望未来生猪价格上涨,持续扩大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用前景理论的反射效应能够准确的解释生猪产能过剩的原
因。
2.4去产能(Ⅶ~Ⅷ阶段)
由于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以下时养殖户退出市场
表2猪周期Ⅰ~Ⅱ阶段的区间跨度
猪周期 猪周期上升区间 上升时间/个月 上升平均值/个月 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 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 19
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 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 22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 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 15
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 15
2018年6月至现在 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 22
18~19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信息网的生猪价格预警系统
图2盈亏平衡点与价值对比
沉没成本的损失无法挽回,同时确认生猪价格上涨后安排生产,由于生产的滞后性养殖户无法获益,为了防止未来生猪价格上涨,养殖户必须保持“足够”的产量才能增加收益,因此养殖户主动缩小产能是小概率事件。生猪去产能就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被动地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影响去产能的根本性因素有以下3种: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导致产能减少;例如2007年的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等导致生猪供给减少30%以上。二是养殖户由于连续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例如2014年猪价多次探底、玉米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生猪养殖连续亏损超过1年以上,最大亏损300元/头,养殖户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三是生猪价格达到深度亏损程度和重大疫病相互重叠或者连接,达到被动去产能;例如2010年生猪价格达到亏损期和口蹄疫、蓝耳病、圆环病毒等感染以及流行性腹泻病的不断发生导致养殖户失去养殖信心,加快去产能,使生猪供给急剧减少。
3小结
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形成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养殖户一般通过在盈利期采取趋利的决策原
则,在亏损期采取反射效应扩大生产的经济行为来安排生产活动。当前,生猪去产能的主要方式是重大的疫病和资金链断裂,整个过程形成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机理。
参考文献
[1]孙秀玲.中国生猪价格波动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2]王丹.生猪价格波动风险预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9.
[2]李志萌,杨志诚.生猪价格波动规律的形成机理与调控对策[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694-701.
[3]周异.基于繁殖规律的生猪市场供应模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1):47-51.
[4]郭利京,刘俊杰,赵瑾.生猪价格预期对仔猪价格形成的动态
影响分析——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5(3):46-49.
[5]顾立伟.中小型养殖户应该如何应对生猪市场波动[J].中国
畜牧杂志,2014,50(6):48-50.
《中国猪业》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
尊敬的作者、读者和各位同仁:
为加强论文写作的多元化,改变传统文献的阅读方式,开启多维度立体增强出版时代,为读者带来直观、深入、透彻的阅读体验,《中国猪业》现已加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以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为全面、快捷的服务。
读者服务:通过扫描论文题目旁边的OSID码,实现可听、可看、可问、可答的多维度阅读体验。
本计划于2019年7期(总第157期)开始,届时请各位作者积极上传相关增强素材,构建专属学术社交圈,增强论文的传播力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