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机理分析
作者:张再杰 等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4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4.53
    张再杰 李秋梅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基金项目:贵州绿优质农产品质量职场竞争力提升研究
    作者简介:张再杰(1969- ),男,汉族,贵州福泉人,职务: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李秋梅(1996- ),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专业。
    摘 要 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5个半周期,呈现出价格波动周期日益延长、价格上升期变长,下降期变短、价格波动振幅加大等特征。其中既有生猪养殖自身规律、供求规律等内因的影响,也有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生猪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文章认为,应通过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加强生猪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猪期货市场的建立等措施,有效减缓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
    关键词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机理;成因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4-108-03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喜食猪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1978年猪肉消费量占居民肉类消费量的85.00 %以上,2018年,这一比重仍达77.00 %,猪肉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2019年下半年以来,受上一轮生猪价格下跌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数量明显减少,生猪价格迎来新一轮上涨。近些年来,生猪价格波动频繁,甚至出现“急涨暴跌”,引起了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生猪价格水平的高低对生猪生产、农民收入、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探析生猪价周期性波动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应对之策非常有必要。
    1 近年来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现状及特征
    文章选取2000—2020年3月生猪价格,按照“波谷-波谷”的周期划分方法,如表1所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价格大致经历了5个半周期,猪价波动周期大约达3~5年。时长最长的周期出现在2009年5月—2014年4月,这是蓝耳病,口蹄疫接连爆发和“霉玉米”共同作用的结果;第6轮周期从201
8年5月生猪价格跌至谷底后开始反弹,直至目前生猪价格依然处在上升通道,目前生猪价格仍维持一直上涨的态势,且生猪价格创历史新高,当然,目前第六周期还只能算是半个周期,生猪价格只有上涨,尚未出现下跌。
   
   
    (1)价格波动周期日益延长。在这5个半周期中,第一个周期持续时间40个月,第二、第三个周期持续时间有36个月,第四个周期持续时间有59个月,第五周期持续49个月,第六周期(截至2020年3月)已经持续了22个月。从第六周期走势来看,延续时间可能都会比较长。生猪价格波动周期从以前3~4年1个周期,延长到了4~5年1个周期。
    (2)价格波动的幅度加大,波动频繁且异常。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振幅呈递增趋势,且多次攀升至历史新高,价格起伏明显,呈现周期性价格波动加剧的态势,并且生猪价格周期性上涨及下跌的峰值均较大。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猪价格上涨还没有看到峰值,生猪价格将继续走高,其价格波动很有可能创下新高。
    (3)价格上升期变长,下降期变短。由表1可得,价格上升阶段由第一周期的占比35.00 %逐步上升至第五周期的51.00 %,相反,价格下降阶段由第一周期的占比67.50 %下降至第五周期的49.00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周期内生猪价格的上涨期逐渐增加,下降期逐渐减少。
    (4)传统消费旺季作用逐渐消退。一般情况下,每年9月至农历春节前后都是猪肉消费高峰季节,生猪价格会出现明显上涨。但近年来这种消费态势正在发生改变,如2018年1月春节前,国内生猪价格延续了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跌趋势;再如2014年、2015年春节前后国内生猪价格也基本维持了之前的价格下跌走势,表明传统消费旺季的作用正在逐渐消退。
    2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分析
    文章从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内部传导机制决定着价格波动周期的持续性,外部冲击机制则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影响每一个波动周期的波动幅度及波动转折点。
    2.1 内部传导机制的波动成因分析
    (1)生猪生产周期对价格的影响机制。生猪生产的周期性直接决定了生猪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生猪养殖周期主要包括后备母猪、能繁母猪、仔猪、大猪等几个环节,其中一头母猪从后备母猪到最后生出的生猪可以出栏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一头母乳猪从出生到配种需8~10 个月,妊娠期平均114 d左右,一头生猪从断奶到可以出栏至少需要5个月左右。在这么长的一个周期中,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生猪价格波动。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生产者不能马上反应市场上的供求信号,这种滞后性容易造成生产者的决策偏差即“价高-增存栏,价低-减存栏”的决策规律,最终使生猪价格处于不停的波动。且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等外部冲击,要恢复正常的养猪生产往往需要3年的时间乃至更久,从而加大了生猪价格的异常波动。
    (2)供求规律造成的蛛网现象机制。作为典型的大宗农产品市场,生猪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猪肉消费在居民的消费需求中缺乏弹性,而生猪价格变动对养殖户的影响较大,其供给弹性大,
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扰下,会呈现出发散型蛛网特征,价格波动会逐步加大。
    (3)饲料成本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机制。事实上养殖户根据养猪利润安排生产规模而非生猪价格,因此分析养猪利润必须考虑生产成本。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成以上,生猪饲料主要由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构成,因此猪价与粮价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相应的规律,即“猪粮比价规律”,以生猪与玉米价格之比作为养殖盈亏平衡点,超过6:1养殖户盈利,反之则亏损。
    (4)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对生猪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机制。随着中国环保政策执行日趋严格,近年来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日益提高,对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生猪价格波动周期。规模化养殖场对市场的判断明显更加科学,出现跟风养殖现象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因此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无论是价格上行阶段的产能扩张,还是价格下行阶段的产能缩减,都不会出现一窝蜂地情况,产能会相对稳定,从而拉长生猪价格波动周期。二是规模化养殖在正常市场状态下会使生猪价格波动相对温和。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无论是市场进入还是退出都有较高的门槛,即使是根据当前生猪价格走势进行生产计划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猪市场的供应稳定,进而避免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涨跌。三是在面临重大外部冲击时容易造成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如2018年非洲猪瘟,一些大型养殖场一度亏空,短期内难以恢复,加上国家对于农村养殖的禁止,散养户被关停处理,导致生猪供应严重不足,价格一路攀升。
    2.2 外部冲击机制下的波动成因分析
    (1)国家行业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行业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是长期的,每次相关行业政策变动都会对生猪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如2014年,国家开始收紧环保政策,2019年年初国家出台政策,农村养猪需8个证书,使生猪养殖逐渐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大量生猪养殖散户退出,生猪存栏量下降,致使生猪价格上涨。2018年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国务院在2019年6月出台政策,提出要加大对规模养猪场户的短期贷款贴息、信贷担保以及提高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额等,有效增强了生猪养殖户的信心,对养殖户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产生了较大的激励。
    (2)道德失范等行为造成的影响。近些年,随着猪肉安全事件的接连曝出,市场上的一些道德缺失等行为成为生猪价格波动的潜在因素。一方面一些养殖户养猪保险不健全,缺乏利益保障,贩卖病猪死猪;另一方面收购者在高利润的驱使下,背离道德低价收购病死猪,高价卖猪肉,同时生猪市场上不乏有一些大商贩打压养猪户的收购价格,肆意哄抬市场价格等造成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当前我国各地还依然有病死猪肉、“僵尸肉”和注水肉大量充斥市场,严重影响整个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3)疫情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冲击。每次重大疫情都会对生猪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如自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多个地方发生,疫情前期消费者与养殖户都存在恐慌心理,造成“卖猪难”现象,生产者为降低损失大规模售卖,导致价格低迷,为了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政府采取了极其严格的禁运等控制措施,捕杀了大量存栏生猪,许多小型养殖户深度亏空退出市场,加上生猪养殖产业的集中度高,大型养殖企业一旦遭遇疫情,对生猪市场的供给产生重大的影响。疫情后期全国存
栏生猪和能繁母猪大幅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本轮生猪价格的大幅、长期上涨。在2018年8月低谷期,中国生猪均价为13.36 元/kg,到2020年2月最高价37.11 元/kg,涨幅高达178.00 %。从2018年8月猪瘟疫情发生后生猪价格上涨,至2020年3已经有19 个月,生猪价格上涨周期明显拉长。此外,在猪瘟疫情发生后,中国能繁母猪价格和仔猪价格均处于历年来的较低水平,且该轮生猪价格涨幅远超以往,周期内波动幅度大大提升。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
    (4)生猪进口量变动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当国内生猪供应出现缺口时,从国际市场进口生猪是一个替代选择。自2018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上涨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内多个地区出现非洲猪瘟疫情,中国逐步加大了鲜冷冻猪肉的进口数量。2020年春节后,随着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对冷冻猪肉的进口短时间内缓解了生猪价格一路攀升的问题,这会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积极影响。
    (5)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平时猪肉消费大大增加。2018年,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猪肉销售中,春节档3个月的猪肉销售占比较5年前下降了4.00 %,淡旺季区分已经不如以前那么明显。这些现象,都会在后势上使生猪价格更加平衡,短期内大涨大跌的情况会有所缓解。
    3 总结与建议
    3.1 结论
    受市场的基本供求规律的影响,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将长期存在,但随着近几年生猪价格波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复杂化,不仅需要养殖户自身优化生猪产业结构,更需要国家在调控手段和疫病防治等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建设以减少外部冲击带来的价格大幅波动,延长盈利期而缩短亏损期,使养猪业逐步稳定健康发展。
    3.2 建议
    (1)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近几年每次生猪价的“急涨暴跌”都伴随着疫情的爆发,疫情的冲击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异常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疫病防控机制,包括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体系。加大对全国生猪的免费防疫范围,严控对生猪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从源头上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疫病防治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能力。(2)推动生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养殖模式,拓宽多种养殖模式,降低散养户的风险,延长价格周期,降低价格波动幅度。同时,大力改良生猪品质,培育健康高品质种猪,保障猪肉质量和安全,稳定生猪消费市场。(3)加强生猪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加强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为生猪生产、流通、消费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加强对生猪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信息监测和采集,为生产者、经销商和
消费者提供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多信息的预测分析,完善生猪价格预警监控机制,切实提高生猪养殖者、经营者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