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课题 | 白杨礼赞 | 单元 | 第四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八年级 |
目标 |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4、品味课文紧凑有力,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 ||||||
重点 |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 ||||||
难点 | 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杨树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树,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杨树的名句,你能说出几句吗?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宋•王雱《眼儿媚》)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唐•王之涣《送别》) 这节课我们跟随现代作家茅盾学习散文《白杨礼赞》,了解中国大地上与古诗词中不一样的杨树。 | 说说描写杨树的名句。 | 由描写杨树的名句导入新课,积累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讲授新课 | 一、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4、品味课文紧凑有力,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二、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简介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 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3、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托物言志,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是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掌握字音 yín dǐ yān qiú suō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qí jiànɡ zhān zǎi dài nán 秀颀 倔强 大毡子 主宰 倦怠 楠木 5、理解词义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答案哟! 三、整体感知内容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语言干脆利落,节奏富于变化,气势恢宏,感情充沛。请大家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1、这篇文章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点拨: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从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可以看出来: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说说作者直抒胸臆的这些话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点拨:第1段、第4段、第6段、最后一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一一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3、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给课文划分层次。 点拨: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 第三部分(第5—6段):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7—8段):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4、讨论: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出有关语句。 点拨:不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理解白杨树形象 同学们,白杨树是怎样的树呢?有怎样优秀的品格?为什么会得到作者的高度赞美呢?请大家朗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根,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的土和绿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2、文章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1)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2)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 (3)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 3、白杨树外部形态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外部形态的总体特征? 点拨: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干:“笔直的干”“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突出了直。 枝:“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突出直而紧靠。 叶:“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突出了它的向上。 皮:“光滑而有银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突出“微微泛出淡青”。 4、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 点拨:“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这篇文章分别描写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白杨树自身的形貌的不平凡,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高度赞养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五、体会象征意义 同学们,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那么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请大家仔细品读文章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探究下面问题: 1、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点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 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一一 “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点拨: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小结: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但茅盾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和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六、学习写作特点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运用了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试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些写法的表达效果。 1、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烘托、映衬手法: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根,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的土和绿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3、欲扬先抑: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后,接着写这样的景带给作者的感受-一—先是感受到 “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4、对比手法:最后一段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 齐读学习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熟记文学知识。 读一读字音和字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听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合有关语句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合语句分析。 结合内容理解这样安排的作用。 概括不平凡的内容。 结合语句理解白杨树的特征。 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合语句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结合语境理解楠木的作用。 小组内合作交流,出语句进行品析。 |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课前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为理解文章做铺垫。 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重点知识需要熟记。 掌握重点字音字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录音,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学会根据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感情。 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整体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体会文中关键语句对于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进行赏析,对课文有整体印象,并直接切入对关键段落的理解。 了解烘托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培养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通过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积累名句名段,通过品味重点语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文章对比的作用。 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
课堂练习 |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白杨树的特点怠( ) 地壳( ) 恹恹( ) 晕圈( ) 婆suō( ) qiú( )枝 秀qí( ) 点拨:zǎi dài qiào yān yùn 娑 虬 颀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点拨:(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潜滋暗长 (4)纵横决荡 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点拨:(1)抒情 (2)议论 (3)描写 4、本文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假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点拨:欲扬先抑;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 学生进行抢答赛。 |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
课堂小结 |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希望大家学习使用象征手法,挖掘一些普通事物中可能具有的精神、意蕴等,学会思考,并借助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 认真思考,总结课堂笔记。 |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
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 记录在笔记本上。 |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