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设计者: 张秀霞、张玉先
高密市立新中学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目标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
、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白杨树的特点2.学情分析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学生接触较早,对其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学生接触得并不多。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稍欠,虽然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章赏读能力,但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缺乏深入的心灵体验,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体味精美词句,提高鉴赏水平,并注重联系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涵,受到有益启示。
3.教材分析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人
生感悟。在单元学习要求中提到“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文章主旨鲜明,线索清晰,起伏跌宕,撼动人心。作者笔下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的统一,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教师需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细致揣摩文中精致凝练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结合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感受抗日军民昂让向上的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结构。
2.品读精美句段,感受形象特征。
3.明确象征意义,体会思想感情。
4.理解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目标4
【课时安排】2课时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文章线索,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出批注;能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质疑释疑;能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概括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3.能借助写作背景资料,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获得有益启示。
4.能结合具体句段,说出烘托、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一组白杨树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试着用一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白杨树形象。(让学生对白杨树有直观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对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有着独特的情感,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否和同学们所感受到的一样,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
板块二:展示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线索结构,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结合具体语境,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3.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教育。
4.理解多种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以致用。
板块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说说画线成语的意思
大毡子    外壳    主宰  倦怠      虬枝   婆娑     秀颀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2.关于作者茅盾先生,你知道哪些情况?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评价要点:掌握字词、文学常识。1.能读准字音,会写字形,理解词意。2.能说出作家身份、作品等。)
板块四:整体感知
1.“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文中作者是如何礼赞白杨的呢?边朗读课文边勾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思考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比较异同,明确文章线索结构。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浏览全文,归纳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明确行文思路。(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
(评价要点: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能认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良好习惯。2.能依据提供的问题,说出文章线索,说出写作思路,能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板块五:品读赏析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发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值得作者高声赞美呢?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何种“美”呢?
请以“这是一株(      )的白杨树,你看 (        ),从中我感受到了(          )的美。”这个句式说话。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情感等角度来赏析。
(评价要点:品读课文,赏析语言。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出批注;能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质疑释疑;能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概括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展示预设: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交流点拨】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朴质的特点,表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精神美。“绝无”“几乎”“一律”“绝不”“更不用说”等词语,流露出作者的坚定和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板块六:体悟升华
1.反复诵读文章第7自然段,勾画出一系列表现品质的词语,判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探究其作用。
下面请大家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要求:
(1)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语句
(2)小组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
(3)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评价要点:研读文段,体悟升华。1.小组合作有成效,能与其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倾听他人见解。展示参与度高。 对展示的语句朗读到位,抓住要点解读文本。2.通过变换句式,体会不同语气传达情感的区别;通过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通过仿写训练,实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展示预设: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交流点拨】由赞美树到赞美人,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
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2.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评价要点:学生能联系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出对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透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感受到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3.结合诗歌,感受风骨: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评价要点:学生诵读小诗,进一步把握情感,体会民族精神。)
板块七:学以致用
师生共同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例如: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小试牛刀
要求:任选一事物,可参照图片(蜡烛、蜜蜂、莲花等),运用象征手法,可仿写《白杨礼赞》排比句。小组交流,彼此点评。
(评价要点:将所学知识融汇到自己的写作中。会读能写,这就是学好语文的全部技巧。)
板块八:推荐阅读
茅盾先生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设计和达成,从学入手,教评一体,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任务具体,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活动基于目标展开,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领悟。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会,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从语言到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注重习惯养成,注重方法指导,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主导,以学为本,将学生的个性分析和共性体会融合,基本把握了文章主旨和写作特,并有效做到了“读写一致”。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因时间仓促、急于求成而落实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重视预习工作;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能够归纳出来,但对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体会不深,很难实现情感共鸣,需要我们长期培养,不断加强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