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调查报告15篇
错别字调查报告1
  时间:20__年x月x日。
  调查目的:搜索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
  调查人员:__x,__x,__x
  调查材料分析:通过一天的社会调查,可以看出街头错别字还比较多。我们一共调查了35家的招牌: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两点水的字有什么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9、饭店门口:“合”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错误出现率达47.1%,错别样式五花八门,让人看后啼笑皆非呀!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街头错别字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
  1、商店的人们没有多少文化,习惯性地写上错字。
  2、商店的人不注意谐音。
  3、缺笔画、认为缺一笔少一笔都没关系。
  4、大多写成繁体字。
  5、有些店为了吸引人注意故意写错。6。写字上或打印文字上一些人把不认识的字随便输入。
  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定期清理街头错别字。
  2、对一些商家提出建议。
  3、向有关部门写信,请他们出面管理。
错别字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小学生在校学习更是无时不刻与汉字打交道。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为了了解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帮助学生规范用字,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四年级达到顶峰,五六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__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我收集了学生的日记、作文、作业,出以下的错字与别字出现频率非常高。经过统计,得出重复出现50次以上的错字有“步、真、念、睡、赖”等20个;别字重现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