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元杂剧《赵氏孤儿》剧本对历史素材的改编及其审美价值
作者:***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8期
摘 要: 元杂剧《赵氏孤儿》素材首见于《左传》,在后来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说苑》、《新序》中都记载了这段历史,但是记载内容各有侧重,对于这段历史故事的描述逐渐细腻、丰富,作者纪君祥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这个故事做了大胆彻底的改造,体现了其对社会生活道德和审美的评价,完全是新的艺术创造,在元代这个特殊时代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武艺的资料 关键词: 元杂剧 《赵氏孤儿》 史记 悲剧
王国维评价元杂剧版《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也。”[1]《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中国特的历史悲剧,剧作家纪君祥对故事时间、人物及身份地位、情节等方面进行了巧妙改写,使得戏剧冲突变得更加紧凑,剧本思想更加符合悲剧主题的需要,矛盾更加尖锐,从而使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仁义至上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体现和颂扬,中国古典
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的审美特点得以呈现。
以《左传》和《史记》记载作对比,纪君祥剧本主要对这段历史素材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编。
一、调整故事时间线
在《左传》和《史记》记载中,故事发生在晋成公和晋景公,而剧本则把故事发生时间改变成了晋灵公时代,这一改变使得故事时间线更加紧密,有利于故事冲突、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在《左传》中,记载故事起因发生在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屠岸贾派鉏麑行刺赵盾、训练神獒扑咬盾和饿夫灵辄救盾,晋景公十七年间(前583年)赵氏家族“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而在元剧本中把发生在前后24年的故事全部更改为晋灵公时期(前620年—前607年),时间线索集中在十三年,修改后戏剧冲突更加紧凑、激烈。赵氏孤儿在最后的复仇中诛杀屠岸贾《左传》中并未记载,而《史记》记载则发生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年—前581年),剧本把这一事件后延到晋灵公时(前572年—前558年)。这一改动是故事中重要情节的改变。《史记》中“孤儿复仇事”为: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2],起因在景公生病向龟策问卜,占
卜结果显示是因为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作怪。景公从韩厥那里得知赵氏孤儿还在世,就到赵武和程婴,命令将军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原素材中赵氏孤儿复仇发生在十五岁,借助巫术和君主的力量实现复仇比较符合情理,而剧本却把复仇结局做出了重大改动,把孤儿复仇的时间改到二十多岁,这样在程婴向他讲述整个事情经过之后,成人之后的赵武带着强烈的家族仇恨,凭借自己的力量杀死仇人,这种手刃仇人的处理相比历史素材中被动复仇更有助于表达悲剧主题,思想境界更高,更具有艺术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