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北军(北军)史实新考
【摘要】西汉南北军经历了从汉初时的创立至文帝时期的废止以及武帝时期的恢复北军的发展演变过程,南北军的统帅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亲信大臣统帅→专门校
尉→北军使者(监军性质)。
【关键词】西汉;南北军;北军;统帅
关于西汉南北军的论述,历代史家均有所论及,传统观
点认为:南北军建制于吕后-惠帝时期,由中尉统领北军,卫尉
统领南军,南北军一直存在于整个西汉王朝,是西汉重要的军队。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钱
文子和学者白寿彝在建制时间上提出“高帝初年设置”说。
刘昭祥,邹文涛等学者在统帅问题上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
南北军发展史上,也有学者提出文帝时期废止南北军的观点。但学者对于西汉的南北军整个历史演化进
程和北军统帅的演
化关注不够,本文对上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于国
内研究有所帮助。
一、南北军(北军)的演化进程
南北军是西汉重要的军事制度,由于没有留下足够多的史料,后世史家对其猜测性的议论较多。南北军称谓的来源是由于驻屯地点不同,因南军主要驻扎在未央宫区域,未央宫又
在长安城南部,所以成为南军,而北军多驻扎在长安城北部,所以称之为北军。南军的任务是守卫宫殿,北军的任务是守护京师。①南北军见诸史籍的明确记载是在惠帝时期,但在《汉书・高帝纪》和《汉书・刑法志》记载中,南北军也可能建制于刘邦时期。《汉书・刑法志》云:“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这话说明在郡国设置“材官”(步兵)的时候,京师就有南北军屯兵,换句话说,两者是相对应的,郡
国有“材官”时,京城就存在南北军。而在《汉书・高帝纪》
中又记载:“十一年,秋七月,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巴蜀
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这时“上郡,北地,陇西,巴,蜀”是当时的郡,在这些郡中已有“材官”的兵种,则可以认为这时的京师已有南北军的建制了,刘邦于高祖六年登上皇帝宝座的,这时他己基本上完成统一,到了六年冬,刘邦发诏书让兵士复员回家。所以笔者认为南北军也可能建制于高祖六年冬开始到高祖十一年秋之间。
南北军是当时京师中数量较多,较为精锐的军队,是京师的宿卫军之一,刘邦(高祖),吕后,文帝,周勃都对此非常重视,吕后时,“以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梁王产为相国居南军”,吕后在临死时都告诫他们说“今王吕氏,大臣不平,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②。吕后死后,“周勃欲入北军,不得入……复令郦寄,典客刘揭说禄……禄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勃遂将北军。”③。吕后让亲戚来控制南北军,周勃煞费苦心的设计来“骗”吕禄的印来控制北军,都说明当时这支军队的重要性,而且它屯在京师,说明是中央的戍卫部队。它的职能便是“拱卫京师,拱卫王室”。
周勃在用北军来平定诸吕的叛乱后,迎立了文帝,当时文帝身边的心腹大臣都劝他不要去,认为当时的政治形势太混乱,不宜去京师。结果代国(文帝登基以前被封为代王)中尉宋昌说服了文帝,在登基的那天晚上,文帝“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④ 但在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元2年)却发诏“罢卫将军军”。⑤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却不平常,存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把卫将军的军队给罢了,士兵都复员回家了,那卫将军的军队从此以后就不存在了,这是真的“罢”,第二种解释认为是把其统帅军队的权力给罢了,即卫将军的军队还存在,只是不是由他来统帅,这是相对假的“罢”。因为从上文知卫
将军的军队包括南北军,但是如今又要“罢”,那么有学者就认为这次的“罢”是把南北军给一并废除了⑥,也有学者认为这次“罢”没有把南北军废除而是另有其他将领统帅,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还是应该是前一种较为符合实际,理由如下:
1.最主要的还是看那句“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伤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显然“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伤兵厚卫”是前提,是原因,含义为现在(即使)不能罢黜在边疆的屯戍,(为了防御)反而整练军队在边疆屯重兵,那么就把卫将军的军队给解散。显然是文帝有意通过裁军来削减军费开支,从军事上减轻百姓负担,与民生息,发展生产,如果换作是第二种说法的话,那么军费开支依旧,文帝的目地是无法实现的,并且士兵复员回家给生产劳动带来了劳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
2.从那道诏书以后,文景年间,再也没有关于南北军的记录,这是南北军不存在的证据,文景年间虽然较为稳定,但也有战争(如七国之乱,汉对匈奴的防御战),规模也不小,即使南北军不出征,也应该有相关军队的记录(如加强京师的防卫而调动南北军),可是翻遍汉籍,也没发现。那只能认为从此以后整个文景时期没有南北军了。
3.从大环境来看,整个文景时期是比较稳定的,少有战争,统治者重视农业,注意减轻百姓负担。文帝曾连发好几道诏书,要求百姓和官吏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文帝,经常在诏书中谈务农问题。在“休民,务本”的指导思想下,裁撤南北军,与民生息,可以看作是与这一政策相适应的改革。
但作为京师的重要的宿卫部队,被裁撤后,那京城防务空虚便变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西汉的中央宿卫军分为三部分,一是郎官,是所谓的殿卫军,到了西汉中期演化为期门郎和羽林骑,起着护卫皇帝的责任,二是各宫卫尉的卫士,起着维护各宫的安全。第三就是城卫军,而这城卫军又可以分为三部分,京师屯守兵(如南北军),京师治安兵(中尉),城门屯兵(城门校尉,武帝后设置)。⑦南北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裁后,京师的防守和威慑力的确有一定程度减少,但并非无兵可守,当然文帝也考虑过失去这支军队后果和弊端,为了革去弊端,保卫长安,提高对匈奴和其他诸侯王的威慑力,于是文帝在前元四年“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把中
尉的材官(步兵)给卫将军统领,这样卫将军的军队又恢复了,
文帝这样做意在加强长安的驻军的力量,弥补南北军留下空位,诸侯王和匈奴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南北军确实从卫将军手中废止了,否则赋予卫将军如此大的军权是非常不合理的(西汉最高军事统帅理论上是大将军或者是太尉)。
到了汉武帝时期, 武帝恢复了和进一步扩充了北军,但是南军一直没有恢复。恢复的时间在大约在元朔三年以前⑧,武帝把北军扩充为北军八校尉兵,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记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
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
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由八校尉
统帅北军八校兵,而且这八校尉的军队不一定都在一起,象有
的驻扎在上林苑,有的驻扎在宣曲,北军是对他们的统称,而且这时的北军八校兵虽然平时不出征,但也会在情况特殊时出征,如《汉书・江充传》云:“贵戚近臣多奢亟,充皆举劾,奏请没
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说明当时的北军将要出行,北击
匈奴。在王莽时期,为了镇压人民的起义,《汉书・王莽传》中云“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日“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把北军分为九人统帅来镇压人民的起义,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不得以才才派出北军来镇压。
笔者认为北军八校兵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兵种的分化,促进了新的小兵种的出现。在这之前西汉以有兵种的大致的
分类,即有所谓的材官(步兵),楼船(水军),骑士(骑兵),轻车,但是随着汉武帝对外征伐的不断扩大,把被征服地区有战斗力的男丁组织起来,建成一支有特部队是有必要的,据《汉书・百官公卿
表上》记载武帝置“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这样在骑兵的范
围里分出胡骑和越骑,促进了兵种的进一步细化,突出了新兵
种的重要性及皇帝对其的重视,在军事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北军八校尉的出现标志着军队向着职业化发展。由
武艺的资料
专门一个的校尉来统帅训练相对的独立的军队,比起以前由一个将军大权独揽,是一种进步。随着的出现,八校尉中
越骑,长水,胡骑三校尉所掌的都是外族兵,这些胡人归附汉朝后,被选拔而来长期屯戍京师,当然要一定的待遇,所以这些兵属于长期,射声校尉所掌的是待诏射声士,这也是从各
地挑选的有高超武艺的待诏为官人员,其待遇也较一般人员高,从性质上说,它也是的一种⑨。随着在军队中的出现和由专门一个校尉来统帅,笔者认为这是军队向职业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
到武帝后期,一般派一名监军或护北军使者来全面控制北军,如《史记・任安传》中记载“武帝使任安护北军”。
《汉书・刘屈螯传》云“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安
受节己,闭军门,不肯应太子。”说明使者有发兵权,那么北军实际权利操在使者手里。《汉书・胡建传》云:“于是当选士
马日,监御史与扩军诸校列坐堂早上” , 监御史和护军,诸校是在一起的,而且排在最前可见其地位。
到了东汉,北军八校尉经过损益变成北军五校,具体来
说是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当然,也有监军,让级别相对低的北军中侯来担任。
二、南北军(北军)统帅演化过程
论及南北军必定涉及其统帅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尉统北军,卫尉统领南军”,并且笔者在查资料时很多关于历代
典章制度的著作都认同这种说法。李玉福教授在《秦汉制度史》一书中对此说进行了质疑和反驳,笔者在查了相关的资料后,也觉得有传统观点颇不合理,以卫尉统南军为例,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
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卫士三丞。又诸屯卫侯,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 如果根据史
料记载,象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都有自己的卫尉,那岂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