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梅戏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黄梅戏与京、昆、豫、越四大剧种并列,成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但有关黄梅戏,话题颇多。“村村齐唱采茶歌”2006年6月2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其实,中国所有剧种,都以地名命名,黄梅戏也不例外。清道光九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皖南三县知县的何元炳所作《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黄梅腔)》,就是黄梅采茶戏在皖南地区流行的真实写照:“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近十几年来,鄂皖两省对黄梅戏的起源及其地域作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虽小有异议,但均趋同“黄梅说”。丁永泉,安徽怀宁县人。1926年首次把黄梅戏搬上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舞台。1929年,他率先在安庆城区成立了职业黄梅戏班。解放后,又为首组织建成集演出场所与演出人员于一体的民众剧院,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又调任安庆黄梅戏校校长和省艺校教师。可算安庆黄梅戏一代宗师。丁老先生1959年发表文章说:“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1960年9月17日,已故黄
梅戏理论家桂遇秋与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团长乐柯记到安徽拜访丁永泉时,丁先生再次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又难听懂,就用汉话演出。大约光绪年间,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这足以证明,安庆的黄梅戏,是湖北黄梅传过去的。墙里开花墙外香黄梅戏形成的鼎盛期是上世纪50年代,地点是安徽省的安庆。但促成黄梅戏成长发展的直接领导人,正是黄梅县人——桂林栖。桂林栖1913年生,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安庆地委书记,后来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一直主管文化。1949年人民解放军开进安庆的第二天,桂林栖便派人把流落在安庆周边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安庆演出,庆祝安庆解放。1950年4月,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桂林栖积极推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在他的推动下,1949年12月18日,安庆市戏剧协会成立,并成立了两个集体性质的黄梅采茶戏剧团。1952年8月,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的桂林栖,主办了一期历时47天的“暑期艺人训练班”。来自全省各剧种演员代表及各级戏改干部500人,深入生活、坚持探索,创作了一批剧本。不久,桂林栖亲自组织安排,由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联合组成演出团应邀访沪演出,首场便轰动上海文艺界。梅兰
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著名人士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著文,赞扬黄梅戏来自大自然,音乐舞蹈健康、淳朴、优美,富于泥土气息。1953年,桂林栖主持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为剧种定名时,桂林栖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去掉“调”字,去掉“采茶”二字,就叫黄梅戏!195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员奖、导演奖和音乐奖;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电影《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从此黄梅戏便唱鸣天下。2008年12月,《天仙配》与《女驸马》的作曲时白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言:“如果50年代没有曾希圣、桂林栖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黄梅戏研究专家李玖久说:“水灾是主要因素;另外,移民、通商联亲和政治逼赶三个方面的因素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8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后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作了详细情况汇报后,风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其实,黄梅戏在向外流传的同时,在自己的土地上仍不乏鲜花朵朵。从清代到解放初期,鄂东一带一直活跃着大量黄梅戏业余剧团。1953年成立了黄梅县民营新生采茶戏剧团。1955年秋,黄梅、蕲春、英山三县黄梅戏剧团相继成
立。1956年11月,黄梅戏《过界岭》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获剧本挖掘奖和表演三等奖。1986年,湖北省委发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指示。1989年8月28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黄冈成立,同时组建艺术学校,并从安徽引进张辉、杨俊等十几个表演和创作人才。接着,相继成立了武穴市、罗田县和龙感湖黄梅戏剧团。尽管起步比安徽晚了整整35年,但接下来的路,几乎可以与安庆并驾齐驱了。1988年元月,黄冈地区选送两台黄梅戏创作剧目晋京演出14场,受到了首都观众、专家、领导的欢迎和赞赏。张辉成了每年央视春晚戏剧晚会的台柱子。他们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获金奖,《未了情》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第一名)。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每三年举办一次的黄梅戏艺术节,推动了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冬去春又回》、《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奖项累累,一批黄梅戏新秀脱颖而出。“十一五”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县市,把黄梅戏的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从改革抓起,省黄梅戏剧院已作为全市事业单位第一批试点单位。从硬件抓起,具有现代气息的第一座黄梅戏大剧院,于2007年在黄梅县落成;可与悉尼大剧院媲美的黄冈黄梅戏大剧院,正拟建之中。《李四光》、《东坡》等大型黄梅戏正走向全国。从普及抓起,黄冈全市黄梅戏专业团已发展到7个,民间团达200多个;黄梅戏已成为黄冈城乡各地各单位节庆晚会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
黄梅戏女驸马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