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目前能数出来的就有几十种。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明确,并不在于版本的考证与研究。主要是为了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去学会一些能够伴随自己读书生涯一生的阅读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去把握故事的内涵,学习名著中的精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真正能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
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了,家长素养也普遍较好,绝大多数具备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为此,我推荐他们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的《红楼梦》。在此,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学有余力者,再去关注别的版本。
其前八十回是以曹雪芹的《石头记》为底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庚辰本,后四十回则是高鹗整理和再创作。这个版本有非常强的考证校勘班子,来自于红楼梦研究所,还请到一大批老红
学家为顾问,已经刊行30多年,注释也比较齐全精准,对学生充分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有着十分大的意义。
教学工具
学生已通读了整部书的内容,部分同学能背诵书中的经典诗词,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了宝黛初会、妒生麒麟、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结诗社、史林联诗、题帕三绝、焚稿断情等重要章节,绝大部分同学做了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但学生对作者构建人物的方法知之甚少,赏读人物的方法比较单一,常常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更不懂得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办法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核心任务的实践困难重重。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引导同学们更深入、更科学地整体把握《红楼梦》人物,于是选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来指导同学们读懂《红楼梦》中的“情情”林黛玉。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进入了核心任务,也很好映了我们的时代要求——海量信息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名著,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衍生信息和戏剧作品、名家解读中去更好构筑自己的阅读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整合《红楼梦》中关于黛玉之“情”的经典场面描写,梳理出黛玉的“情”路历程,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了解不同媒介对同一内容的阐释的异与同,并能准确点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智慧的形成;
3、提升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既能跨越,更能整合,最终培养出深度阅读经典作品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展示不同媒介对“黛玉之死”这一经典场面的解读,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谈理由;
2、跨媒介阅读与实践,设计“黛玉之死”的拍摄方案,全面认识“情情”林黛玉。
教学难点:
1、部分学生对《红楼梦》文本内容不够熟悉,课堂整合的时候,会有生硬之感;
2、学生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了解不够,评价不同媒介展示的内容时,切入点不够精准,表述难以到位。
教学方法
原著阅读——知黛玉其人
视频阅读——见黛玉其形
再行创作——辨黛玉之神
(“情情”林黛玉)新红楼梦演员
教学过程
一、体验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定论性的东西,叫做: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可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他偏偏对这千年的文化说了一个“不”字。在他的作品当中,他不谈名,不谈利,只谈一个“情”字。这要怎样的魄力,要怎样的胸怀,要有怎样的悲悯情怀,才能做到如此呢?在他的笔下,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为情而欢喜,为情而落泪,为情而生,乃至为情而死。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读懂《红楼梦》中的“情情”林黛玉。
二、梳理文本——黛玉情路
提问1:“情情”林黛玉中的“情情”二字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定调:爱其所爱)
提问2:我们先来猜一猜,你们觉得,哪个事件最能展现黛玉初生的情愫?
预设:学生:是宝黛初会,也可能是共读西厢,还可能是黛玉含酸,等等。
注意:教师要点评。共读西厢的场面是怎样的?宝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
国倾城貌”,惹得黛玉骂了他“银样镴头”,同学们,你们觉得,宝玉敢对黛玉说出这样情意绵绵的话,而他们又心意相通,还只是一个情起的阶段吗?引导学生多方面探索。
活动1:
阶段 回目
情起 宝黛初会(3)
情浓 黛玉葬花(27)
至情 题帕三绝(34)
情绝 焚稿断情(97)
活动2: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更全面把握林黛玉“情情”的特点。
做法:把学生作业连缀起来,加以整理和修订,展现出更多面、更立体的黛玉。
情起:木石前盟(1)、宝黛初会(3)、黛玉含酸(8)、静日生香(19)、亲不间疏(2
0)
情浓:宝玉听曲(22)、共读西厢(23)、春困幽情(26)、黛玉葬花(27)、元春赐礼(28)、道士提亲(29)、宝黛置气(29)、妒生麒麟(32)
至情:题帕三绝(34)、秋雨夜探(45)、紫鹃试情(57)
情绝:寄语桃花(70)、改文成谶(78)、焚稿断情(97)、含恨而逝(98)
二、跨媒介欣赏——黛玉之死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如果说黛玉葬花,只是她在芒种这天一时兴起,饯别花神而宣寄情志,那么,黛玉之死,几百年来引得多少人呜咽悲啼。大家已经在课前重点读了本书的经典回目,完成表格第二列。
活动3:学生再读经典片段“焚稿断情”,请学生感受其中的悲情意味。
活动4:观看越剧选段和87版电视剧选段,并尝试填写表格的第三列和第四列。
版本项目 程高本 越剧 87版
艺术形式 小说 戏剧 电视剧
主要情节 黛玉之死 黛死钗嫁 泪尽而亡
抒情强度 较弱 较强 极强
作品要素 文字 图、文、声 图、文、声
作品亮点
(合理即可) 文字隽永,常读常新 黛玉一角十分精彩,环境与情节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十分悲情。黛死钗嫁的结局,因巧合而加强了悲剧意味。贴合高鹗的续写的通行本。 与前80回照应,更贴合原作者意图;音乐更能营造悲伤气氛;有景物特写,让人更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演员演技高超,黛玉之情,由此彻底消失。
作品不足 形式单一、
不直观 宝玉一角与读者的想象存在差距。 暂无
三、跨媒介交流——黛玉“情绝”
提问3:眼空蓄泪泪空垂,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程高本的描述,是高鹗的续写。可是这个结局,有许多读者不那么认同。请你谈谈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缺点。
预设:
1、程高本的小说最好。文字的表达形式虽然单一,但是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此处要学生举例,领着大家读书)
2、87版的电视剧更好。文字可以带来想象空间,87版的电视剧从演员的选择、配乐、景物选取等方面都堪称精品。那样悲伤的音乐,马上能带你走进花仙子魂归离恨天的悲戚里,尤其是其中景物的选取,风雨飘摇的夜晚,黑黢黢一片,隐约看到几竿竹子在冷雨中瑟瑟发抖,是雨还是泪?我想到这个时候,每个观众的心都被紧紧揪到了一起。第二天,雨停了,天晴了,人没了,从此世间再无黛玉。这让我想到李清照的词,凄凄惨惨戚戚,黛玉情断大观园,也为她悲情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3、越剧版的更好。如表格,贴合了程高本,更为大众熟知,而且把黛死钗嫁安排在同一个时间点进行,一喜一悲之下,衬托出黛玉情断之时的无限悲凉。这样的拍摄方式,也很符
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她极致追求的东西,终其一生却不可得,而且还在心上人的结婚乐声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跨媒介实践——“黛玉结局”拍摄方案展示
活动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个花仙子的离世,让一代又一代读者扼腕叹息。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机会来设定黛玉的结局,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一出拍出来呢?请各小组花一分钟整理资料,派一个同学将作品拍照上传。
预设点评:
1、某小组的方案非常有创意,要素齐全,尤其是在情节的设计上,巧妙改动,给了黛玉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虽说有冲淡主题的嫌疑,但是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2、某小组的方案显然心思巧妙,他们大胆选用了3D动漫这样的呈现方式,深谙观众的心理,让大家以这样新潮又酷炫的方式去重新解读经典,极好。
3、某小组最值得人称道的是他们对细节的把握,充分尊重原作者的意图,比如,他们设计
的结局是,黛玉上吊自杀而死,暗合了原文中“玉带林中挂”的判词。证明这些同学是看了书的,而且也保留极强的悲剧彩。
4、某小组选的依旧是较常见的电视剧形式,但是胜在台词的撰写上,情节跌宕起伏,文采飞扬,从这可以看出同学们深厚的文字功底。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展现了新时代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超强适应能力,但是,不管何种艺术形式,都展现出的是艺术工作者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所以,一切的根源还在文本上。文字,需要人沉下心来去思考,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个句子,将抓不住的香气化为了你耳能触及的歌声,让你仿佛真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香气。去想象和创造,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同学们,《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让人沉迷,让人痴狂,而用生命祭奠自己真情的黛玉,也是文学领域中最经典的艺术形象。从小说,到电视剧、电影,到各类戏曲,一代又一代艺术工作者和观众给了黛玉最大的热情,这些多样的媒介和艺术形式,给了黛玉最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这个作品最大的文化价值所在。让我们继续去发掘,去创造,去感受这
部情书的深厚意蕴吧。
六、作业
遗落的“红楼情榜”上,黛玉是“情情”,宝玉是“情不情”。你怎么理解宝玉的“情不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写一篇微作文,不少于300字。
部分拍摄方案展示:
1、“黛玉结局”微电影拍摄方案
团队名:海棠诗社
成员名:李碧馨、周锐哲、熊九骁、伍子睿
艺术形式:微电影
角组成:黛玉、书生
道具:笔墨纸砚、落花、月光、流水(声音)
情节:黛玉在离开贾府之后,被迫嫁给了一介书生。当书生在不断追求荣华富贵之后便愈觉与其不合,愈加思念宝玉。黛玉的诗词里,更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愁苦。在某个花谢花飞的时候,黛玉径直向园中走去,迈着步伐逐渐消失在斑驳的花影与朦胧的月光中。这时不知谁唱起了“真作假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