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为何对大树唱歌
作者:赵露伊
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6年第3期
赵露伊
1
上小学后,在以拼音字词为主的一二年级,儿子语文处于中上游,但到四年级,语文方面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试卷的阅读部分,成绩常常成了全班垫底。语文老师请我们面谈,提到了儿子的思维模式问题。
老师举例:有一篇课文讲述一只信守承诺的小鸟,答应次年给大树唱歌,当大树被砍伐成为火柴之后,它依旧按时飞来,对着灯火歌唱。课后的小练笔是:你想对这只小鸟说什么呢?
井上和香
标准答案大概是:小鸟,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他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光明还在。我学习你的诚信,欣赏你的锲而不舍……
儿子写的是:小鸟,大树已经不在了你还唱什么歌呢?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已经产蛋生子,你抛下自己的宝宝,千里迢迢飞回来,你忘记做母亲的天职,这是多么愚蠢啊……
老师说:“我不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不反对他们写真实的想法。但是,课文里从没讲到小鸟生蛋做妈妈等内容。”
我一边点头称是,一边忍俊不禁。老师的几句话还是触动了我:
“其实,您儿子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爱看书,看了许多名著。但是,孩子成绩一直垫底,对他的自信心是个打击。”
2
回家后,我看儿子的作文,问起他何以断定这只小鸟不负责任?
儿子说:“课文的描写让我断定这是一只候鸟,候鸟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过冬。所以我可以肯定,这只鸟在一年中已经做了妈妈,有了宝宝。我看电视知道鸟类的迁移必须付出代价,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等困难……所以,我觉得这只鸟妈妈,九死一生地飞回来,只是为了给死树唱歌,多愚蠢啊。”
儿子的话似乎颇能自圆其说,我点头,告诉他标准答案和大多数同学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儿子笑起来:“我搞不懂,为什么要为所谓诚信精神冒生命的危险?如果连自己的宝宝都爱不了,谈何去爱真理呢?”
5岁时,儿子随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爸爸上了一年美国公立幼儿园,他已经有了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价值观。记得他在美国读幼儿园时,老师教导他们“危险时刻,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再去救别人,最后再去抢救财物”。
等儿子发表好一通感慨后,我引导他:“你说得有道理,妈妈不能说你错。但是,你每次考试都要面对语文阅读。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办法,让你的分数再提高一点?”
我随手拿了一张儿子的语文试卷:“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儿子的答案是:“前两句表达了气温降低之后,雾霾散去,大雪纷飞,候鸟迁徙的景象。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安慰董大,故意说了一通奉承话和客套话,虚情假意的感情。”姚晨离婚
仔细琢磨一下,儿子的答案未必全无道理。只是他太直接、太露骨、太充满孩子气。答案就像《皇帝新装》中那个诚实孩子的发言,不招人待见。
3
怎么办呢?我联想到一个游戏,游戏中的玩家必须将自己装扮为外星人,他的行为举止必须刻意往“正常的反面”来发展。
我说:你课外阅读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应试阅读要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式就像玩游戏,你“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来对待这些题目。
父母对我的爱 我给他举古诗的例子:“千里黄云白日曛”,你的第一反应是将其理解为雾霾。但是,假如“外星”没雾霾呢?假如空气质量很好的话,你想想“黄云”是什么?“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一听这句话就觉得是吹牛皮,但是假如“外星”人数很少,大家彼此之间很熟呢?
我告诉儿子:“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因为它不是那么实际和露骨。如果你进入文学的世界,就像进入一个外星球,你不能用地球人既定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相反,你要学着去理解外星的文化、用外星人的方式来沟通。”
我继续跟儿子分析这首古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想象一下,自己坐上时空穿
梭机,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里落日黄云,大野苍茫,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大雁……你会怎么想?”
儿子说:“我会觉得好恐怖啊,快跑啊!”
我说:“你这种感觉,用语文老师喜欢的语言来表达该怎么说?”
儿子说:“让人感到很凄凉,好像置身风雪之中,有无限的离愁别绪!”李云迪和王力宏
我给儿子竖起一个大拇指,儿子已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只要他调整思路,就能表达得很好。
我们接着分析下两句:“高适正在送别的友人,是当时最著名的明星。他的影响力,在当时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如果你换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高适并不是在阿谀奉承,而是鼓励自己的朋友,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你不觉得正是因为他俩是好哥儿们,所以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吗?所以才没文人的酸味?”
儿子哈哈笑,听懂了我的解读。也难怪,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古诗词的情境,真的是需要让他们有“参观外星”的感受才可以。
4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渐渐懂得加工自己的“第一答案”。
段奕宏老婆 比如他的“第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想写诗又写不出来的感情”,他会自我审视一番,将其改变为“表达了作者心中饱蘸着众多情感,千头万绪,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前一个答案,是儿子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会给低分甚至零分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我让儿子试着多用几个成语、多用几个正在学习的词汇,有趣的是,这样的答案常常能得到满分!
这个过程像一个人先写母语,然后用外语将其翻译出来的过程。
刻意训练儿子“加工第一答案”一段时间之后,他阅读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卷子上没有大白话和匪夷所思的异想天开了。当然,儿子一边做题还是会一边吐槽,将他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第一答案”告诉我。
qq空间黄钻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困惑,应试教育给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带上了“脚镣”,但我们又不敢将“脚镣”彻底打碎。
怎么办呢?我想,我们首先要鼓励孩子自由地思考,畅想“第一答案”,给他足够的掌声和自信。然后,我们教孩子“带着脚镣跳舞”,加工第一答案,像给外星人做翻译一样把答案翻译成考试需要的表达方式,“秀”出自己的词汇量。
当然,大量的名著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词汇量做基础,一切无从谈起。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