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
——浅析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的三个维度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An Analysis on Three Dimensions of He Jingtang's Architectural Thought"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
向姝胤I Xiang Shuyin
向科I Xiang Ke
中图分类号TU-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19-04收稿日期2020-01-31
摘要从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等三个维度审视何镣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指出“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当代中国建筑话语构建的一部分兼具普遍性与个性的特征;阐释了“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的解释和应用等工具意义;解析了“两观三性”建筑论在建筑实践中的策略化转化。从而为观察中国当代建筑理论发展提供样本和切片。
关键词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何镜堂两观三性
Abstract He Jingtang's architectural thought"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is examined from
three dimensions,namely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strategy.It is pointed out that as a p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 architectural theory"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has both universa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strumental significance of"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expounded,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analyzed.It provides samples and slices for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theory.
Keywords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Methodological strategy,He Jingtang,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
1999年中国建筑学界开始明确倡议建立
中国特的建筑理论框架①。何镜堂先生作
为常年活跃在中国建筑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
一,自1983年回归建筑实践前沿,此后始终坚
持在建筑学产学研第一线,并将其建筑思考
凝练为“两观三性”建筑思想,即“建筑要坚
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
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1]“两观
三性”建筑论可以视为当代中国建筑构建本
土话语体系的一个典型案例。崔愷评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是对建筑普遍问题的一种针对性解答⑵;王建国认为“两观三性”是一个有很大包容性的学术架构⑶。“两观三性”建筑思想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并逐步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将其置于当前的社会实践中作进一步审视,理解当前中国特建筑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1一种本土现代的话语构建
当前有许多建筑学人对建筑理论进行了
不同侧面的观察,本土、地域、全球化等都是
被反复提起的关键词,大家无疑都在探索本
土建筑话语的世界化,以及国际语境中的地
方话语特。早在1998年吴良铺就曾指出我
们既要吸取世界多元文化,又要致力于保护
本土文化的活力和特,即“乡土建筑的现代
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⑷崔愷提出了“本
土建筑”(2008),并从环境、文化、空间三个
层面论述了本土建筑的地域属性和特⑸。
孟建民提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本原设计”
表1“三性合一”的策略化转化项目名称项目图片
玉树博物馆(2024年建成)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玉树著名的经幢、坛城等藏族建筑中提炼出富有藏族文化特的形式要素,从而塑造纪念住场所的神秘特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07年建成)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针对侵华日军二战期间在南京所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史实,突出寂静、苍凉的空间氛围,同时又要表达出未来是光明和希望的文化性格。
成都火车站(2027年建成)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注重建筑功能与形式逻辑的统一,并运用当代最新技术为结构体系提供新的可能性。
(2015)思想,由“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构成⑹。它们都体现了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多元与开放,是当代建筑中国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何镜堂先生不断反思本土建筑文化,观察西方建筑理论,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何先生在不断实践与理论陈述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话语。自1988年来,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在其他建筑杂志以及报纸上发表文章两百多篇。他于1996年首次提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⑺;2003年首次完整归纳了“两观”和“三性”,并提出要以此来思考建筑⑻;2008年首次明确提出“两观三性”的整体概念②;此后多篇文章论述了“两观三性”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2018年将“两观三性”归纳为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判断问。“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经历了30余年的演变,基本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历程同步,见证了中国建筑界理论认知水平与实践创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2016年一2018年间,何镜堂举办了国内外建筑作品巡展(包括2016年在威尼斯建筑大学以及2018年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展览),并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一一为激
“三性合一”项目策略
变的中国而设计”为主题作了演讲,向世界诠
释了何先生的建筑创作哲学。这些演讲、展
览、交流让“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及其指导下
的实践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建
筑学话语一次难能可贵的输岀,有利于在国
际建筑界建立起属于中国的语境。
建筑理论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即便是同
样将理论话语建立在实践场域的理论家,也
会有不同的话语建构方式。而所选择的话语
反映了他们看待建筑的不同方式,也体现了他
们所持的不同思想。例如张永和提倡“向工
业建筑学习”(2000):关注建造与形式、建
筑与场地、人与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㈤。而张
雷提出的“基本建筑”(2001):强调空间、建
造和环境是基本建筑的核心③。他们作为新一
代建筑师,理论立足点都是空间和建造等建
筑本体问题,旨在消除意识形态对建筑尤其
是建筑形式的影响。
何镜堂使用的话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既不是现代建筑理论的中心话语“空间”,也
不是理性实操的“建构”,而是类似于价值
观的表述。事实上,何先生不仅关心空间、材
料、建构等形式操作的问题,更关心的是建筑
的内涵、意义、价值以及构成这些的方式。冯
仕达也认为“两观三性”建筑论是何镜堂先
生毕生实践中一贯的意向和意识门刀。当代中
国建筑师对建筑理论的争鸣,无论是钻研建
筑的本体问题,还是探索建筑学的伦理与价
值,都是在努力构建中国自身的建筑学话语
体系,即建筑学科的“自主性”问题。尽管受
实证主义影响,建筑学似乎只有纳入到科学
认知合法化框架中才能赢得主导话语认同。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建筑学的理论除了精确
理性,还有话语构建、解释反思等意义。中国
本土现代的原创理论体系的建构以一种积极
的态度来切入现实,不仅可以引导和规范实
践主体以解决具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了学科知识积累的作用。
2—种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
时至今曰,建筑界依然大量使用西方的
理论来观察和解释我们当今中国的生活世
界。而“两观三性”建筑思想近年来逐渐成为
一些研究者用以探析问题的理论工具,这表
明了一种中国建筑文化的复兴,也体现了中国
当代建筑领域少有的延续性。
基于“两观三性”建筑论的研究主要有
三种:第一种是对理论本体的研究,即研究理
论的根源、本质及发展规律等。如郦伟发表了
多篇文章研究“两观三性”建筑论的内容、发
展和价值等④。夏桂平的博士论文(2010)将
“两观三性”视为当代岭南建筑适应性发展
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适用于岭南
建筑的设计策略问。王绍森博士论文(2010)
的结论是建筑地域性的表达趋势是地域性、
文化性、时代性三者的整体结合,即“三性”
的和谐统一网。陈坤婷硕士论文(2019)归纳
出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中的设计方法与策
略符合“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要求[⑸。第二
种是理论的应用研究,即将概念视为“自上而
下”的解释策略或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法。
其中有应用于类型建筑的研究如倪文岩博士
论文(2009)以“两观三性”作为理论基础,
提出广州旧城的历史建筑改造策略购。王扬
等(2010)阐述了“两观三性”理论在当代大
学校园设计实践中的新诠释切。以及应用于
具体实践的研究如周可斌(2017)将“两观三
性”理论运用于莆田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及
其校园建筑设计凹。黄源成博士论文(2018)
借鉴“两观三性”的核心思想,应用于村落景
观节点改造概念设计实践研究阿。第三种是
理论的拓展研究,即横向拓展创新。如姜洪庆等发表了多篇文章试图将"两观三性”的理论延伸到城市规划的论讨⑤。张建涛的著作(2018)用“和谐”与“系统”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作了新的注解,进而发展出“地域建筑和谐理念与设计表达”的理论建构的。
以上研究中,理论本体研究是纵向的理论深化研究,而应用研究及拓展研究是横向的理论延伸研究。纵向的研究从物质存在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内容、过程、规律等,有助于"两观三性”建筑论的进一步结构化和系统化,从而重整或廓清理论。而横向研究则是将理论视为一种理解、解释和预测事物的概念框架,或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具体研究对象上,通过思辨和演绎建立与该理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丰富理论概念的能指和外延。诚然,在“平移式”的应用类研究中,一种理论很难直接与具体研究的概念完全匹配,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自洽的困境。
3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策略
何镜堂团队对设计的过程非常重视,设计一般没有预先设定的标准,也不会刻意遵循一些固定的流程图,而是强调设计研究从现实出发,使得建筑设计的策略具有了开放性。整个实践过程都是围绕"两观三性”建筑思想展开,尽管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手法对实践活动进行直接指导,但作为一种价值引导确立了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解释原则以及规范指引。
在设计的前期阶段,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机会进行草图与方案的口头表述,这个阶段重点阐释“Why”而
不是“How”。设计从场地出发到每个项目的不同特质,抓主要矛盾,在解题过程中不断逼近一个理念,设计概念是在试错与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为了保持设计的敏锐性和潜在活力,何先生总是尊重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设计思考,不会直接否定任何人的方案,不仅让设计结果有了保障,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也非常有益。庄惟敏认为华南理工团队的工作理念是以“两观三性”作为宏观思想指导的下的发挥和表达悶。理论与实践产生联动效应成为其设计创新的动力,因而优秀的设计作品密集持续地产生,尤其在文化建筑、校园建筑、展览建筑等多个领域实践成果丰硕(图1)。
“两观三性”建筑思想阐述了一种面向
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何先生曾明确指出将
"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看作是“一种方法,一
套具有开放性的程序”,认为将“两观三性”
建筑思想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可以指导不同
条件和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何镜堂进一步指
出将“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概念,“三性”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
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
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
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
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建筑师应该很好地理解
和综合运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
统一性,创作有特的建筑。”函即“三性合
一”。但“三性合一”不是一种静态的固守关
系,“三性”当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向量也存在
"量”和“度”的变化和不同侧重点。理论是
抽象的,而设计实践往往是具体情境的,因
此设计者必须基于对理论的理解,依据现实
情况产生新的关联和整合,从而重构新的知
识和观点,进行策略化转化⑦(表1)。这对于
寻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潜在关联的设计师而
言,无疑可以视为一种思考和实践的途径。
“两观三性”建筑思想是源于实践的理
论,不仅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更重要
的是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何
镜堂团队通过提出问题、实验试错,并在修正
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建筑
实践整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实践。与此同时,
理论在实践的冲击下也可能发生新的认识,从
而发展出新的观念,正因此,"两观三性”建
筑理论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动态发展。
结语
何镜堂先生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思
想作为中国建筑界近年来理论发展的一个样
本,形成了兼具普遍性与个性的理论话语构
建,成为了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框架与工具,拓
展出了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策略,从而具有了
一定的系统性。尽管"两观三性”建筑论仍是
一个在不断发展演变的体系,但它的解释性
和工具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它的人
文和精神渗透性也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它是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组
成部分,可以视为透析整体的一个切片。由
此,我们看到了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
会实践,建筑学领域自发和必然出现的一种
实践的理论化、经验的知识化,以及理论转化
为具体路径的努力。|«
资料来源:
图1,表1:作者自绘;表1中所有图片原始资料来源于
陈坤资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经过整理和分析。
注释
①1999年北京召开“21世纪的建筑学”主题的国际
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大会结束后,中国的建
筑理论界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的建筑理论框
架”的议题。
②何镜堂曾发表《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
化建筑设计营造一一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
计》(2010)、《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
与实践》(2012)等多篇文章阐述“两观三性”理
论的应用价值。
③参见张雷,"基本建筑”,第二届上海国际建筑展
暨青年建筑师论坛上的讲稿,2001-01-05。
④郦伟先后发表了《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的发
展历程、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2014)、《何镜
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与逻辑框架》(2015)、《概念重构、话语建构和
结构化: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创新性研
究》(2017)等多篇文章探讨“两观三性”论的本
体问题。
⑤姜洪庆先后发表了《长沙中信新城社区空间规
划探讨》(2008)、《浅析城市社区的空间营造》
(2009)、《基于“两观三性”理论的城市空间规
划思考》(2016)等多篇文章对“两观三性”理论
的规划内涵展开探讨。
⑥何镜堂先生从未公开发表过任何设计程序,他认
为设计程序一旦被固定,设计很可能被限制。该图
由作者长期观察,经归纳分析所得。
⑦在对何镜堂先生进行访谈中,何先生关于“两观三
性”建筑理论中“三性合一”的阐述,重新整理。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
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0(10):12-19.
[2]崔愷.建筑的“何”流[J].城市环境设计,2013
(10):50-51.
[3]王建国.同行眼中的何镜堂: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J].城市环境设计,2013(10):125.
[4]吴良铺.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
化一一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
筑,1998(1):9-12.
[5]崔愷.在本土中若隐若现.本土建筑[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8:8-9.
⑹孟建民•本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5.
[7]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J].建筑学报,1996(3):10.
[8]何镜堂,王扬.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J].华南理
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65-69.
[9]何镜堂.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几南方
建筑,2008(1):6-11.
[10]何镜堂.我的建筑创作理念[J].城市环境设计,
2018(2):26-27.
[11]张永和,张路峰.向工业建筑学习[J].世界建筑,
2000(7):22-23.
[12]冯仕达,李雨珂.言辞与理念一一何镜堂的设
计理念与形式语言的关联[J].建筑学报,2018
(1):12-17.
[13]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硏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4]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广
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5]陈坤婷.“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雷州地区新建
村落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16]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17]王扬,窦建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念与设计策
略[J].华中建筑,2010,28(12):69-73. [18]周可斌,刘琵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大学校园
规划研究一一以莆田学院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
划为例中华建设,2017(11):114-115. [19]黄源成.多元文化交汇下漳州传统村落形态演变
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0]张建涛.当代地域建筑和谐理念与设计表达[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8.
[21]庄惟敏.建筑——寻求合理与适当的表达[J].城
市环境设计,2013(10):52.
[22]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
2002(9):16-18.试论岭南传统建筑“断片”时间性Fragmental Timeliness of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陈珏I Chen Jue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22-05
收稿日期2019-08-08
摘要该文首先从当代建筑的断片时间性研究切入,确立建筑断片时间性概念及内涵,然后将断片时间性带入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之中,从三个方向分别论述了岭南传统建筑断片时间性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表现方式,最后对其当代意义进一步进行讨论。
关键词岭南传统建筑断片时间性空间表现当代意义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study the Fragmental Timelines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establish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for the Fragmental Timeliness of buildings,then we bring the Fragmental Timeliness into the study of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al Timeliness of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ir spatial manifestations in three directions.Finally,we further discus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se fragments.
Keywords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Fragmental Timeliness,Spatial representa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基金项目: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两观 三性'建筑论和谐统一的系统机制研究”(编号:2015zb04)
广东省现代建筑创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课题资助项目“基于'两观三性'建筑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编号:2016AZ01)
作者信息:
向姝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向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建筑"断片”时间性
“断片”是与"连续”相对的一种时间性特征。在马克•弗拉斯卡里(Marco Frascari)和曼费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对建筑师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的建筑研究中,他们认为:“斯卡帕的建筑有一种断片性(Fragmentary)”①并且"时间是斯卡帕设计建筑断片的后台运作”®o美国建筑史学家弗兰姆普顿对此也有类似的表述:“斯卡帕的建筑首先是对时间的思考,它必须同时面对物体的持久性与脆弱性……
因此,他创造了一种断裂式的叙事建筑”③。从弗兰姆普顿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建筑可以通过一种“断裂式的叙事”表达了对"物体的持久性与脆弱性”关注。持久性与脆弱性属于时间之特性,斯卡帕通过建筑空间的断片形式,制造冲突,将观众带入关于时间之永恒与断片的思考。
关于建筑“断片”时间,从物理时间的角度来认知是最直接的方式,有学者将断片建筑认为“是指那些由许多元素和断片组成的建筑,这些断片和元素可能在语言上或者概念上来自另一个时代的,甚至是另一种文化的建筑④。以康斯坦丁拱门(The Arch of Constantine)为例(图1),其中许多装饰性雕像是从古老的纪念碑、建筑和残存的人像中提取,这些雕塑被部分修复并整合到拱门中。这种在同一建筑中将不同历史时间的建筑片断整合在一个建筑当中,是建筑"断片”时间性最直接的表现。
物理时间直接且容易被理解,但从"时间性”而言,物理时间表现出来的均质、线性、可量化只是时间性的一个表现方面。时间性还有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表现方面,即心理时间⑤。心理时间与知觉和记忆息息相关,其与物理时间之最大不同在于非均质性、非线性与不可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