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梦,,
刘学军
的解析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庄子》一书写了四种类型的“梦”,通过对这些“梦”的解析。可以看出《庄子》在当时占梦文化影响下的迷梦模式之上走出了“以梦为文”的新模式.“梦”被赋予了新的内蕴,并由于其鲜明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梦以梦为文叙述模式
一、引论梦的解释
遍观《庄子)----十三篇,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即书中写到“梦”及梦境的地方很多,达9篇11处,其中内七篇占据一半数量。这在其它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即便是相对于整个先秦典籍而言.如此多数地写“梦”亦是为数不多的。本文意图在于通过对《庄子》一书“梦”的解析,探悉《庄子》“梦”的内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梦的文化观照
“梦”古字为“寤”,《说文部》释之为:“寤,寐而有觉也,从一,从广,梦声。”寤字从现存甲骨文残片中可以到①。据考证,最早甲骨文“第一期”即盘庚时期便有此字.到了“第四期”约文武丁时期.字形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变⑦。因此,从字源的角度来说.利用现有的材料可以考证出“梦”字出现不迟于盘庚时期。字形在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其时人们对梦现象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然而,梦作为一种生理现象,上古之人其实早已经接触到.但由于其时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正视这一现象.对梦原先恐惧的态度渐渐变为好奇。人们凭着天真的动机.试图去解释这种现象。在上古先民生活和巫术紧密联系甚至合二为一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原始巫术思维、方式去解释梦。人类学学者研究原始巫术思维.提出了“心灵感应”③和“互渗”④原则,即在原始巫术的思维中.那些神秘的、不可解释的事物同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感应”、“渗透”的联系。按照这一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推测,上古人们对于梦的解释,即是将其和现实事物对应起来.其对应的方式,可能是象征或暗示。
这样将二者建立对应的方式.发展到后来,就是一种占卜的方式——把已知和未知通过一种简单形式化的方式联系起来。由于上古文献的缺乏,我们还不能够到这种式初期的形态.但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至少在商周时期,这种占梦的式就已经很普遍了。⑤《周礼春官》有大卜之职,大卜“掌三梦之法。一日致梦,二
4日腑梦,三日咸陟”(《大卜》)。东周之前这种占梦的方式还集中掌握在王室手中.东周之后,占梦方式本身发生了分化。一种开始扩展到王室之外,不再是一种特权,梦和民间接触,开始附加其它成分,渐渐改变其面貌,直至具有了迷信的性质。另一种,虽然依然存在于王室贵族之间.但已经为政治所利用,占梦者话语权的争夺成了一种斗争的手段。此点可在《左传》一书中得到体现,《左传》中多处描述到梦,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涉及到政治斗争。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以《左传》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在叙述梦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是一种“做梦——占梦——验梦”的叙事模式.先是叙述一个梦境。然后占卜断梦吉凶.然后用实际发生的事件验证占卜的结论。
三、《庄子》“梦”内蕴的解析
1.定量分析。《庄子)--十三篇,其中涉及对梦及梦境描述有9篇l l处,而这11处的梦。由于处于不同的篇章和不同的意义模块中。其类型和意义亦有所差别。笔者根据统计、归类,现用图表图示如下:
《庄子》一书“梦”的类型、比例统计表
梦的类型对应篇章所占比例(%)
普通之梦<;田子方)(0720)10%
<;大宗师》(p228)
<;刻意)(p539)
情意妄想之梦《天运》(p512)45%
<;齐物沦)(p104)
‘大宗师)(p274)
(A N世>(p172)《至乐)(0618)
异物死生之。见梦”35%
<;外物>(一33)<;列御寇)(p1042)
“物化”之梦<;齐物论>(p112)l O%
(注:篇目后页码对应于中华书局2004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的页码)
2.定性分析。‘
由第一种类型的普通之梦,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受当时占梦文化的影响⑥,走的是一条“梦——占梦”的
老路。虽然,此处为“文王”假托之梦,但我们从其假托的动机上看,亦无非是想利用“大臣父兄”对“先君王”的崇拜,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
第二种类型的梦,共有五篇涉及。《大宗师》篇:“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刻意》篇:“故日,圣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此两篇意思一致。成玄英在注解《大宗师》的这段话时,疏日:“梦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无情虑,绝思想,故虽寝寐,寂泊而不梦。以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