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动不动就说“再也不相信爱情”的今天,《那些年》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们对爱情的憧憬。
关键词现实中的沈佳宜:爱情  人生  青春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记忆中你青涩的脸  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桌垫下的老照片  无数记忆连结  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呆呆的站在镜子前  笨拙系上红领带的结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穿上一身帅气西装  等会见你一定比想象美  好像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  回到教室座位前后  故意讨你温柔的骂  黑板上排列组合  你舍得解开吗  谁与谁坐他又爱着她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好想拥抱你  拥抱错过的勇气  曾经想征服全世界  到最后回首才发现  这世界滴滴点点  全部都是你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好想告诉你  告诉你我没有忘记  那天晚上满天星星  平行时空下的约定  再一次相遇  我会紧紧抱着你  紧紧抱着你
2011年,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中国大卖。
故事围绕着柯景腾和的死党与班花沈佳宜之间的爱情与友情展开。在十年追求爱情与事
业的路途中,大家都得到了各自的成长,拥有自己的未来。虽然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但没有人哭泣、没有人懊恼,只有衷心的祝福。
这部小清新风格的电影在满场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和好莱坞特技中让人们耳目一新故事的主题也许略显俗套,是这种清纯幼稚恰恰是青春的标志,也让许多观众陷入了美好的回忆
龙应台女士1999年在台湾大学做演讲时,提出文学使人“看见”。电影亦是。《那些年》能够如此拨动人们的心弦,并不在于其艺术手法,而在于其题材。人们在其中都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高中班上都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引得全班男生心向往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柯景腾一样疯狂追过一个女生但是在电影中传达出的那种青春的气息把人们拉回了自己的那段时光有一死党在一起聊梦想不怕被嘲笑在一起恶作剧然后会心的大笑……
主题一 ——青春
词典上将青春定义为“青年时代壮丽的时光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但是,人们谈
及青春的时候,很少有人是指那段客观存在的时间。还记得Samuel Ullman在《youth》中深情地写到“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不过Samuel Ullman在这首诗里面歌颂的更多的是青年人的那种无畏那种坚守梦想的勇气。在我看来,青春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此。热血也许会是青春的主角,但从来不会是青春中唯一的旋律。青春应该更多的指向人们当时的心境。刘瑜在《送给你一颗子弹》中提到自己时隔多年后去听崔健的演唱会,“音乐一响起,我就泪流满面。好像多年没见的亲戚在生离死别后重逢似的。我的整个青春仿佛麦田一样随他的歌声摇摆起来,金灿灿的。”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她的高中三年写满了“高考”,那是“一个只有一国两制的含义和解析几何的青春正是崔健,这个摇滚青年中年老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大声摇滚,离经叛道地摇滚,让一个在高考荒原上跋涉的女中学生,在一口很深的井底,猛然抬起了头来。” 在那孤独痛苦的青春期,是对音乐和美的敏锐感受缓解了她绝望的情绪。“令一个少年可据有些微奢侈的诗意。”也许当年学的是政治还是历史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已不重要对于刘瑜而言,多年以后,当想起“青春”二字的时候,那时初听崔健的震撼,那种放肆,也许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青春即便不是美的如诗如画可是那个中的绝望和偶然之间的希望却也可以让人刻骨铭心多年以后,纵然结果细节全然不记得可是感情一旦被触发青春仿佛又荡漾了起来
有记者采访刚从电影院走出来的观众,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观众的回答基本大同小异,说起来就是“喜欢你,就是喜欢青春时的自己。”青春的那段时光,是纯真的,是宝贵的。回想影片,柯景腾对沈佳宜说:“我就是幼稚,才会喜欢你这么久!”就是这份幼稚,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对于那些已步入而立之年的人,他们最渴求的就是这份年轻时特有的幼稚和冲动,但是不知不觉,就从不在幼稚变成不能幼稚。柯景腾的青春就这样展现在荧幕上,你根本无法用“好”或是“不好”去评价他,只能通过“喜欢”或是“不喜欢”这种主观的情绪词来表达。因为这段青春时光,其实不仅仅是柯景腾的,也不仅仅是沈佳宜的,更是每个人的。
似乎每个人的青春离不开“口是心非”和“故作姿态”,柯景腾也不例外。柯景腾认为,沈佳宜只是比其他的女生长得稍微好看了那么一点,学习也比其他女生好了那么一点而已。而沈佳宜认为柯景腾太过幼稚,不求上进。这两个截然不同,看似不会有交集的人,最后却碰撞出了惊人的火花。因为懵懂似乎就是从偏见开始的,看不顺眼,就是开始关注的起点。
这个动不动就说“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年代,有太多的欺骗和现实。可是这部电影,却赤裸裸告诉你,信不信,爱不爱,只是你自己的事。
我们总是说,现实无奈,像一把杀猪刀,逼着我们步步后退。其实,全都是一种借口。青
春不,岁月怎牛逼!献给那些敢爱的岁月和所有我们曾经喜欢过的人。大胆的说一句:我喜欢你,在我最的时候,却是我一生值得牛逼的事。
主题二 ——纯真的爱情
初恋是青涩的苹果,只有尝过后才知道它的魅力。一如片中柯景腾和沈佳宜那纯真的爱情,脆弱而又让人神往。它不像大学的轰轰烈烈,也不像成人的功利现实,像是一块美玉,洁白无瑕,晶莹剔透,让人好生喜欢,好好呵护它。虽然最终柯景腾和沈佳宜没有走在一起,但这也正使影片多了一份残缺美,多了一份遗憾,让我们更加反思自己的青春,珍惜自己的青春,享受自己的初恋。
本身俗套的故事,就因为其自然、率性和纯真,反而返璞归真,令人品出了些许“雅”的意味。不管在学生时代是否追过女孩的,即或海峡两岸情况不,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对该片中的某些桥段产生共鸣。因为尽管我们包裹着俗世污浊的外衣,但内里终究保留着学生时期幼稚单纯的一点清明。与其说此片是为了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还不如说是纪念我们已然不多的那一点纯真。
和之前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相似,都主打着纯真爱情的旋律,让无数少年少女为之向往,同时也激起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初恋的回忆。《那些年》又有所不同,它的年代离我们更近,有着更多的共同话语。我们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有着或憧憬有那纯真的初恋。
主题三 ——人生本来就不圆满
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人生也是,只有不完美才能给我们带来完美的享受。
我们不必苛求完美,“人无完人”,遗憾也是一种残缺的美。一如主角柯腾和沈佳宜的爱情故事,我们总想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结局,终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柯腾和沈佳宜最终没能在一起,二者的爱情却没有湮灭,变得愈发纯真,愈发美好。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充满着不完美,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抱憾终生,要正视这些不完美,这是这些不完美才构建了人生,才有了喜怒哀乐,才有了对过去记忆。再好的美玉也会有瑕疵,但瑕疵会随着岁月而慢慢沉淀下来,在人生的小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最美好的记忆,值得用一生去怀念。
季羡林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整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圆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圆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圆满的,它总是在努力,一点一点填充残缺的部分,好不容易填满了,圆了,很快又一点一点失去,根本无法维持圆满的状态。
  这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可是我们每个人从懂事起,就一直梦想着圆满,希望每一时都快快乐乐,每一天都健健康康,每一事都顺顺利利,功课门门百分,交友个个真诚,爱情美满,事业成功......愿望都是好的,却往往难以达到。
主题四 ——人生态度
影片中的柯腾和沈佳宜恰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柯腾是面对人生及时享乐型“我敢跟你赌,十年后,我连log是什麼都不知道,照样活得很好,沈佳宜则是兢兢业业努力奋斗型“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啊。当一个男生开始喜欢一个人的女生的时候,他的对人生态度也会发生暂时的改变。为了喜欢的女孩而努力读书,为了美丽的她而开始奋斗。但当爱情渐行渐远后,柯腾也摆脱了那个无所谓的
小混混形象,却依旧“幼稚”。我认为这里的“幼稚”并非行事乖张,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去管别人的想法。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而沈佳宜却有很多的羁绊,不得不去做该做的事。
朱光潜:“此身此时此地”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 一 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 没有一字不直白,但象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看这本书,就象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足够的力量能做一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样就显出什么样呢?” 常有人把艺术说得云山雾罩的,看到这样的话就格外亲切,“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说的人,译的人,都平实而深永。 朱光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教科书的人物,歌德也是,老觉得隔了十万八千里。一听到别人郑重地说“老先生如何如何”,我就觉得隔膜,不爱去看。所以只是知道他们的存在。 朱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到两人的母亲临死的一刻,他才“看见”了她。知道,和看见,是两回事。 二 昨天在《巨流河》里又碰到他。齐邦媛写在战火中的武大,朱光潜当时是教务长,已经名满天下了,特意到这个一年级的新生,让她从哲学系转学外文,说“现在武大转到这么僻远的地方,哲学系有一些课开不出来,我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不适于哲学,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朱开的课是《英诗金库》,每首诗要她背诵。 一九四五年,战争未完,齐邦媛和几个同班的女生,走下白塔街,经过湿漉漉的水西门,地上有薄冰,背诵雪莱的《沮丧》,“它的第三节有一行贴切地说出我那时无从诉说的心情‘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安宁’。” 当时的艰困,朱光潜上课时“一字不提”,只是有天讲到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写到一个女人,儿子七年没有音讯,说中国古诗有相近的话:“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竟然语带哽咽,稍停顿又念下去,念到最后两句,“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如果有人为我叹息,他是怜悯我,而不是我的悲苦),他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阖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无人开口说话。八十多岁的齐邦媛,一生流离,去国离乡,却一直记得这个瞬间,“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三朱光潜是个敏感的人,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我好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但他没有颓废感伤的浪漫主义病,他喜欢人生的一切趣味,写过一个外交官,本来无须,下巴光光,但一直拿手在腮边捻,有。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的天性便是自由,“文艺不光本身是一种真正自由的运动,并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一种力量” 他因为信仰这样的自由曾饱受折磨,在北大的广场挨批斗时,在现场的人后来写“他稀疏的头顶上白发在寒风中颤抖”。 他临逝前,有学生去看他,他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 他家保姆曾经说:朱先生在家里,连那两只猫都敢欺负他。他有一个扶手椅,是写作时坐的,那两只猫也经常去那上面休憩。有时候他过去,那两只猫也不躲闪,他挥着手:“走开!走开!”但那两只猫理也不理他。 朱光潜的女儿回忆,在时,“有时候,吃着晚饭,抄家的人就来了,有些还是七八岁的孩子,闯进家门:“朱光潜,站起来,站着!老实交待!”有时候我看不下去:“你们让他吃完饭不行吗?”“不行,我们还没有吃饭呢!” 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 他女儿说他是个顽固的人,“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只要是他认定了是正确的东西,他就会坚持下去。“”之后,我劝过他:“不要弄你的美学了,你弄了哪次运动落下你了?!再弄,也不过是运动再次来临的时候让你灭亡的证据。”说:“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但是将来用得着,搞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用的。我要趁自己能干的时候干出来。”我说:“你还没有搞够吗?”他说:“我不搞就没有人搞了。” 他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柯腾兴致所至,便就地大干特干。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一直陪伴他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