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如何赚钱   
时代奋斗者的时代。路遥的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当中,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在黄土高原这片古老土地上演绎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不平凡传奇,深刻表现了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敢于突破苦难人生困局、自强不息的奋斗形象。而针对这一著作进行的学术研究,大部分学者更加青睐和关注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本论文则以孙少安为诠释对象,从“时代洪流中拼搏的有志青年”、“留守家园,耕耘故土的高原之子”、“孙少安奋斗形象的时代意义”及“路遥塑造孙少安奋斗形象的动因”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分析时代背景、探索孙少安不同阶段的奋斗经历并与少平进行比较,剖析孙少安奋斗形象的时代意义,多方面、多角度让人们更加清晰地感悟少安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奋斗形象。使人们领悟路遥塑造少安奋斗形象的动因,唤醒少安这一角的生命热度,深度挖掘人物塑造亮点与内涵。同时,重塑并完善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予当代社会追求理想、奋斗拼搏者更多激励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孙少安;奋斗形象;高原之子;家园
 引    言
奋斗,是每个时代都值得关注的热度主题词。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奋斗、追梦、创业意识更是在青年人的思想层面占据重要位置。青年人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完成对个人和时代的致敬。
著名作家路遥,对时代青年奋斗姿态的刻画精确细致,其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强力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高加林等一系列奋斗人物像。尤其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等在时代浪潮中成长、拼搏的男性奋斗形象深入人心,引起了无数追寻理想的人们的心灵共鸣,甚至成为众多有志青年奋斗的精神源动力。《平凡的世界》着力强调的奋斗主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大部分学者的目光都聚焦锁定在孙少平这一人物身上,悉心分析、探索少平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各项特质以及其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从“人格的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孙少平的奋斗形象》、《孙少平人物立体分析》、《从“自卑与补偿”理论解读希斯克利夫与孙少平》等论文均是众多学者将孙少平作为研究重点而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具体展现。目前以另一主人公孙少安为明确中心而进行的人物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是将其穿插、叠加到与路遥还有孙少平相关的主题研究当中作为陪衬对象,无法进行详细的内容展开。本论文将以关注度略低的孙少安为研究重心,通过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创业历程、与孙少平奋斗形象比较等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硬汉孙少安独特鲜
明的奋斗形象,为读者展现孙少安人物塑造亮点。运用文献分析法、举例论证法、系统分析法和分析比较法详细探寻少安奋斗形象的具体特征、呈现意义等,为像孙少安一样努力改变命运的平凡追梦者注入强心剂,传递脚踏实地拼搏的正能量。
一、时代洪流中拼搏的有志青年
1975年到1980年代十年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而特殊的历史大环境必将造就带有时代烙印的典范人物。作家路遥笔下的孙少安正是这样一位身上富有浓烈的时代彩、在时代洪流中奋斗拼搏、追求上进的励志典型。可以说,大气磅礴的史诗性时代,赋予了孙少安别具一格的品性与气质,令其奋斗形象也更加鲜明独特。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1.时代对农村青年的召唤
20世纪80年代,农业与工业分开发展,农业文明遭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幸幸苦苦在土地上耕种劳作了一辈子,仍然无法企及城市居民物质条件与精神生活的高度。这对他们个人及后代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农村的新鲜血液—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想要获
得更好发展的渴望,令他们必须全力奋斗、改变命运。而农村青年个人的奋斗,又将有效促进农村各方面建设,使长期滞后的乡土社会逐渐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为社会改革提供足够的驱动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乡之间流动的相对频繁以及传播媒介的影响,农村青年已经悟出城乡差别的根源在于农村的封闭性。[1]改革春风吹拂到农村土地,有追求、有志向的农村青年们,开始打破父辈那一代干守着土地紧巴巴过日子的刻板思维,思想认知与觉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梯度。纵使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青年人寻求到一条好的出路要历经万难,他们也会以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障碍,向心中既定的目标前进。改革,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时代在召唤这思想敏锐、敢闯敢干的奋斗者,突破苦难的人生困局,开拓出一番新的天地。
2.幸福与痛苦并存的时代
改革,对当时农村青年思想系统的更新升级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城乡流动性的增强,相比于父辈守着一亩三分薄地、牛马似的劳作,在农村苦苦煎熬,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仍然得不到良好的改观的情况。像孙少安这样的农村青年或多或
少能够通过一些信息敏感点,捕捉到时代变革的信号,由心灵触动进而引发思想层面的升华,最后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个人事业、站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对农村青年而言,这是转型时代为他们带来的幸福。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与农村不再只是简单的地域空间差别。两者在经济、文化等层面具有显著的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性投射到农村青年人心理上,令他们面临人生交叉路口的选择时纠结万分。而且,无论是选择城市还是农村,他们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到城市发展的农村青年如何融入城市文明?留在农村的人怎样减轻劣势条件下沉重的生存压力,在土地上谋求更好的发展?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农村青年势必要面临心理上的挣扎,承受不小的痛苦。
(二)黄土高原上的个性青年农民
孙少安承袭了和父亲相同的农民身份,却超越父辈,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农民创业之路。适度的冒险精神与可贵的创新意识让孙少安显得标新立异,成为了黄土高原上名副其实的个性青年农民。
1.富有冒险精神的农民
这里的冒险精神,指的是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适度的冒险精神。
在村官以及乡村创业者两个重要角的担当过程中,面对风险,少安显示出挑战意愿。作为双水村一队的生产队长,少安不是不清楚扩大自留地的举动一旦经过公社普查被发现后,首先就会对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但为了尽可能保留队里精心耕种的土地,让社员从土地上多一分收益,他涉险将荒地作为猪饲料地划分下去。最后,由于田福堂的告密,少安遭到了县革委会的批判。1979年之前,黄原地区还未下达实施生产责任制的明确政策。少安回想起自己在石圪节赶集时,安徽铁匠曾提到过安徽地区有些村子将生产队划分为小组,推行承包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于是,他萌发了将自己领导的生产队也分成几个承包责任组,进行积极的劳动比拼的大胆想法。在当时,农村一直是集体化生产,少安的设想与大环境不符,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妄图窃取集体劳动的成果。稍有不慎,不仅他个人会面临无穷无尽的麻烦,甚至会连累整个大家庭。可以说,少安赌上了个人前途与家庭命运。和副队长田福高商量以后,少安带领一队的社员订签了生产合同。原西县革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反应非常激烈,将其作为资本主义复辟倾向性质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少安的这次冒险同上次的“猪饲料地事件”一样,受到外力的干扰,未能取得
理想结果。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少安事业起步之初,是依靠同学刘根民介绍的拉砖活赚取运输费。父亲孙玉厚认为买牲畜借债风险太大,想要少安放弃这次机会。但少安和妻子贺秀莲商议之后,还是设法从山西的丈人那里借来了钱款、揽下活计,积累了第一笔财富。少安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带有不小的风险系数。不过他的冒险并不是莽撞行事,是考虑各项条件、衡量现实作出的综合决策。正是借助于这种适度的冒险精神,少安不断地开拓新局面,将个人与家庭都带入新阶段的发展当中。
2.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
创新意识是摆脱旧的思维模式的限定与制约,灵活地改进、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的意识。少安超越了父辈旧思想的局限性,具有宝贵的创新意识,懂得谋求在农村发展的新方式。
1979年双水村终于实行了少安梦寐以求的生产责任制,大多数庄稼人的日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艰难。双水村的农民,有一部分向异地和城市进发,凭借力气和手艺糊口,也有不少人在新政策下仍然主要依靠土地谋生。少安则摆脱了寻常农民的从众心理,寻求新的突破,走出了个人颇具特的道路。具有敏锐眼光的少安,先是暂时放下手中的锄头,在拉砖跑运输中净赚了两千五百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而言,这项收益足以成为他继续拉砖的动
力。少安却颠覆了这种认知,寻求创新,萌生了创业意愿。他另辟蹊径,利用手里现有的资金开起了烧砖窑。踏上创业的征途之后,少安没有因自己开烧砖窑赚取的财富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从此只守着一个小小的烧砖窑,他内心渴望着将烧砖窑进一步扩大成为砖厂。新的砖厂采用机器制砖,吸引了全村人的围观。虽然第二次扩大砖厂规模的失败给他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可他没有停下寻求创新的脚步。在砖场重新开张并逐渐步入正轨以后,少安创设性地提出了双承包的新奇想法,即承包乡上富有发展潜机的大型砖厂,然后将自己的砖场承包出去。经营乡办砖瓦厂后,他又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将濒临倒闭的砖瓦厂重新变为盈利颇丰的企业,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金俊武与孙少安同为村里的佼佼者,后者却实现了逆袭,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论个人实力,俊武与少安在能力上旗鼓相当。论家庭背景,俊武不止略胜一筹。但俊武缺乏少安的创新意识,固步自封,只是单调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会被少安反超。
二、留守家园,耕耘故土的高原之子
作为家中的长子,孙少安身上肩负着维护整个大家庭生活的重担,家庭角的责任让他下定决心留在农村。从父辈那里承袭而来的守土耕耘的观念,加上农村青年骨子里的乡土情结促使少安选择了农村生活,留在乡村,成为家园的守护人与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