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袁世凯上台之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又学过“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这对学习本课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是由于本课涉及“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概念,相对较难理解且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探究。另外还
应适当补充史料,帮助学生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北洋政府名称的由来,认识北洋政府的性质。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革命行动,认识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图表与数据分析,能够认识到军阀混战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同时提升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军阀割据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老猿百态——刀大杀人多》
——吴浩然:《民国漫画·袁政府画史》,101页,济南:齐鲁书社,2016
教师设问:漫画中的“老猿”暗指谁?这幅漫画反映是什么史实?(参考答案:袁世凯;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
教师讲述:这幅漫画描绘的是一只猿猴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刀大杀人多”,作者意在讽刺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共和,甚至公然复辟帝制。为了维护民主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这中间的经过与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讲授新课】
(一)“北洋”的由来
教师讲述:为什么称为“北洋军阀”?“北洋”一词应如何理解?清朝学者包世臣曾说:
材料一  出吴淞口,迤南由浙及闽粤,皆为南洋;迤北通海山东、直隶及关东,皆为北洋。
—包世臣:《海运南漕议》,见《安吴四种·中衢一勺》,清刻本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北洋”的含义。(参考答案:“北洋”是指山东、直隶及关东地区。)
教师讲述:“北洋”一词在战争前就已经出现,当时它与“南洋”并称,都是一种地域观念。但是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北洋”开始具有特殊的含义。
材料二  咸丰十一年(1861),在中央设立了专为外国侵略者服务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又为了便于能就地为外国侵略者服务,而设立了“南洋”“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与长江各口以及闽、粤、浙三省;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专管北方各省。所谓“南洋”“北洋”,实含有为外国侵略者服务的意义,是清政府统治机构半殖民地化的表现和明证。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122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北洋”的含义有什么变化?(参考答案:“北洋”成了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统治机构。)
教师讲述:在北方,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近在京畿,地位重要。而从1870年至1901年间,一直由李鸿章担任,有三十余年没有变动。所以北洋军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曾国藩、李鸿章时期。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继续以北洋武备学堂学生等为军官编练新军。袁世凯的个人权势也随着这支武装力量的发展而迅猛发展。李鸿章去世之后,袁世凯正式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5年北洋六镇的建立,标志着作为军事集团的北洋军阀开始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北洋”含义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北洋军阀”的由来。
(过渡)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的辞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交出政权后,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约束袁世凯,使中国走上民主的道路。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幻想。
(二)“北洋”的黑暗
1.“宋案”与二次革命
教师讲述: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乘火车离开上海,黄兴等人陪同前往上海北火车站。
当他们走到检票口时,突然有凶手向宋教仁开,宋教仁身中3弹,随后被送往附近铁路医院抢救。宋因被击要害,抢救无效,于3月22日晨去世,年仅31岁。
材料三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
——黄兴:《黄兴集》,3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教师设问:黄兴认为是谁杀了宋教仁?(参考答案:袁世凯。)
教师讲述: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南京有几个火车站
材料四  宋教仁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下,大总统已由袁世凯所得,但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宋教仁的这一政治构想不仅有制约袁世凯集团独裁的作用,而且可望奠定民国共和政治权力有序竞争的基础。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36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材料五  杀一宋遁初(宋教仁)者,非杀人也,乃打击平民政治、伸张专制政治也。
——张百麟:《说明本党国会期间之遭遇与态度》,《国民》第2号,1913年6月
教师设问: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参考答案:宋教仁妨碍了袁世凯独裁专制。)
教师讲述:“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革命党人不得不做出抉择,1913年7月12日上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向北洋军队发起进攻,二次革命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