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①四场战争:(1)战争(1840-1842)(2)第二次战争(1856-1860)(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②三个条约:(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3)《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2)太平军痛打洋队;(3)左宗棠收复新疆;(4)邓世昌黄海海战,英勇献身;(5)义和团运动
3.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4.失败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主动与世界接轨,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1课 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2.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3.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时间:1842年
3.内容: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厦福宁上)五处为通商口岸 ;
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割:割香港岛给英国;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2.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
①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②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③第二次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⑴1858年《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一个条约;
⑵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
⑶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约44万多平方公里;
⑷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太平军痛打洋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2.抗争: 击毙洋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威海卫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
时间:1895年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地点:日本马关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内容 | |
割地 |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开埠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
设厂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商品输出转成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马关条约》的影响
①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②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
①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帝国主义在瓜分中国的问题上存在着矛盾;
②英国侵占香港:⑴《南京条约》侵占香港岛;⑵《北京条约》侵占九龙司;⑶1898年,强租新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八国是指: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3.《辛丑条约》(1901)
①内容:(1)赔款白银4.5亿两;
(2)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②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联系重大事件及学习内容简要概括:
①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改良运动,封建自救运动)
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
2.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共同影响有:①开启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②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③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④都有利于中国缩小同世界的差距。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1.洋务运动(洋务派)
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中央),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目的: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新式海军(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1.军事工业: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福州)
2.民用企业:李鸿章: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唐胥铁路(全长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天津电报总局(电报业在中国出现)
3.评价洋务运动。
①积极方面: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⑶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②不足之处: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没有触及封建思想和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两个人物
①张謇思想:“实业救国”;实践:创办大生纱厂。
②詹天佑:京张铁路;地位: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建成通车)。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序幕:(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标志:1895年春,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发展: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3.高潮:百日维新
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⑴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⑵军事方面:训练新式陆海军;⑶政治方面: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⑷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失败的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力量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太过弱小。
⑤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
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武昌新军,熊秉坤)
2.武昌起义 结果:首先占领楚望械库,取得胜利
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3.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成功、功绩、影响、作用、中国历史进程的变化等):
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社会生活:引发了社会巨变。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或者说失败的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 | 重要人物 | 主要贡献 |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陈独秀 | 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
李大钊 | 后期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
胡适 | 撰写《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 |
鲁迅 | 创作《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
1.新文化运动:
①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③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④两面大旗(宣扬的思想):民主和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①性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影响:⑴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⑵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⑶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风暴。
③最大功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1)教育:
京师大学堂: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来的唯一成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