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中的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建设廉洁文化意义重大,它是构筑惩治和预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它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这里,我“以史为鉴”,收集了几首古代有关反腐倡廉的诗词,与大家一起品读,希望我们的广大领导干部能以此为鉴,以身作则,防腐拒腐,廉洁自律,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清官”。体会和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在收集这些诗文时,我从现在的反腐倡谦廉理论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下边我就按自己的分类给以逐一简要品读。
一、自律自警诗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和主观认识出发,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所赋予的,应该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时刻做到自醒自律,坚决不能以权谋私。这一点,古代的一些清官就能以诗明志,自律自警,甚至用各种形式公布于众,接受民众监督。东晋吴隐之,字处默,鄄城(今属山东)人。做广州刺史时,离广州二十余里,有泉名“贪泉”,人人都说饮此泉水者必贪。隐之说:“如果压根儿没有***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喝了贪泉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着走到泉边舀了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小诗对为官者非常有警示作用,也从主观方面揭示了为官***的
原因。“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只要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为名利所困,有着象伯夷、叔齐那样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即使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也不会被腐化堕落。古人有“慎独”的说法,即一人独处时要很好地把握自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宋代包拯,是个千古传颂的大清官,人称“包公”、“包青天”,他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军州事。任职期间,秉公办事,惩恶扬善,关心民生,尤其注意平反冤案,因而深得百姓拥戴。他在端州公事之余,写过一首题为《书端州郡斋壁》的五律,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此诗前四句从正面道出了做官先做人的道理,即一个清官首先要正直清白做人,绝不要向权钱等诱惑卑躬屈膝。后四句则以燕雀兔狐为喻,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思想心态。提出要以古代贤人的遗训为鉴,决不能干出贻害后代,使后代感到羞愧的事。这首诗语言质实,含意深刻。真可以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为官自醒的座右铭。清朝张伯行,仪封人(今河南兰考县)。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从来不受属下分文赠礼,以清廉刚直著称。康熙皇帝南巡时,他为江苏按察使,因其特别清廉,康熙赞扬他是"江南第一清官",并晋升为福建巡抚。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份;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样
的禁止馈送檄文,与我们如今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禁节日期间请客送礼”的规定很有些类似,作为
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不仅能把反腐倡廉与个人的操守相提,而且把此问题提高到了关系民生的高度,真是难能可贵。清朝康熙年间被皇帝钦定为“天下第一才子”的武承谟曾任无锡县令,当时无锡之地官吏奸滑***,世族巧取豪夺,难于治理。承谟一到任便撰联县堂以自警云:“日照月临天有难逃之眼,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并在衙前照壁上写下唐杜荀鹤的《泾溪》诗:
云上的诱惑 演员表
泾溪石险人竟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在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虽说是写溪水,但对为官者也有着深刻的的启示。即做官者应时刻警醒自己,始终做到廉洁自律,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始终做到如履薄冰,莫做“平流沉沦人”。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号板桥),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清官。他为官正直坦诚,关心民苦,所任之处,政绩斐然,民众称赞。他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画了一幅竹子画送给巡抚,并在该画中题了一首七绝,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题画小诗,表现出了郑板桥关心民众疾苦,愿为百姓办点实事,“情为民所系”的朴素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在难得,在当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时代,对我们领导干部也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反腐拒腐诗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形形的诱惑:金钱的、美的、权利的等等。诱惑可以使人丧心病狂,也可以使人断送自己,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不仅要在主观上做到
自律自警,还要敢于向行贿人说“不”。面对各种拉你“下水”的诱惑,不仅要做到“敌人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还要义正言辞的给以反对。这里,我也举几首古诗,看看古代的清官是如何反腐拒腐的。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为官的一身正气,还有着拒绝的艺术和技巧。传说,包拯在他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知道,一向正直的包公肯定不会收,所以提前就在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这首诗里,表现的是一个下官如何拒绝上级的“行贿”,包拯在诗里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巧妙地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明代吴讷,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人。洪熙初拜监察御史,累官南京左副御史,刚介有为,治事廉正。一次奉命巡按贵州,返京时,地方官见他自奉俭约,生活清贫,合计送些金银作为资助。但又不敢当面送,于是派人驾舟跟随吴讷所乘之船,直至夔州,才将金银送上。吴讷见此,很不高兴,连封也未拆,在封上写诗一首,让来人原封带回。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与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吴讷为官反腐的诤诤铁骨,视清白如生命,使送礼者心惊自愧。***往往是两者的交
易,常言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官者只要能立场鲜明的反腐拒腐,行贿者就无法得逞了。明朝有位主考官叫李汰,他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时,一天夜里,有人想以黄金50两行贿,以达到“金榜题名”的目的。他非常气愤,当即写了一首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能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謇乾坤有鬼神。
古人迷信,认为一个人做事再隐秘,也有“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特别是把天地作为神灵,认为做了坏事,即使不受“人罚”,也会受到“神谴”。所以,在这首诗中,前二句直接揭露了对方行贿的目的,使这种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大白于天下,以示自已的态度;后两句则进一步用“神知”以自律,虽有迷信彩,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约束机制的重要性。古代用“神谴”约束自我的清官很多,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明代的刘戬,安福(今属江西)人。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派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今越南)。完成使命临别时,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等物,他坚决不受,交南王又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便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明代名臣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曾做过河南、山西巡抚,迁兵部尚书,官至监察御史。以其刚正清廉的高尚品格闻名于世,他有两首反腐诗作,一首是《入京诗》,诗曰: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是他当河南巡抚时所作,当时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官场***,贿赂公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