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这是一堂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科学课。在经历了猜想——
“下面,我们请小周同学来当一回地球,老师当太阳,做个模拟实验,探讨一下太阳自传会不会引起地球上昼夜变化。”此时的小周同学正掉过头向与后面同学讲话,听到我的言语马上红起脸站起来走到我面前,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我小声对她说“别怕,你能做好。”然后开始了实验,实验非常成功,学生明白了地球不动,太阳自转不会造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周同学坐回座位后,在剩下的学习时间里,注意力非常集中,神情专注,思维非常投入,独立作业几乎全对。接下来的几节科学课也是如此。这还是以前的那个周乐城吗?
回忆与小周同学接触,每每他与我的眼神接触,都会露出胆怯的眼神。这种眼神总会让我心痛。班主任老师与我都有一个同感:上课易走神,记性差,自制力较薄弱,喜欢与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是老师眼中的难教的学生之一。为此他没少挨老师批评,当然我也曾批评教育过他几次。每次他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次我没批评他,让他与我合作一个实验,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
美国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6岁至12周岁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工作获得成就和成绩,并因而得到认可和赞许。这段时间的人格发展危机表现为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如果儿童能够得到教师的支持,并且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赞许,则勤奋感加强,进而培养起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就会自视不如他人,发展自卑的人格。作为一名教师,应为孩子人格顺利发展创造优质的外界刺激,促进学生自主完成人格发展任务。
一、关注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好好地关注我们的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这么“难教”,是自己的课开展的无味,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差,是因为学生自制力差,还是他想引起老师关注他,或是其他原因?我们常常试图用指责、批评甚至虚伪的感动来打动孩子,可除了破碎的闷响,我们常常听不到回声。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厚厚的蔽障,都在痛苦,却无从逾越。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表扬。案例中的小周也不例外,在被老师叫起的一刹那,他知道自己又违纪了,觉得这下又得挨批了,心里的惶恐显露于表。当他听到老师说“别怕,你能做好”,并与老师一起参与活动,我想他肯定很兴奋,因为老师没有因为他经常挨批而鄙
视他,他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信任。因此他对这堂课,乃至接下来的课都是激情投入。龚建
二、真心爱学生。
特级教师闫学研究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他发现越是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就的教师,他们越是爱孩子,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学生,任何时候都不忘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爱好教的学生容易,真心爱难教的学生却实属不易,我也经历用愤怒、指责甚至于想用虚伪的好心来纠正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期望他像那些“好”学生一样。但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这都是自私、功利心重的一种表现,十个手指都有长短,何况是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正因为他们个个与众不同,所以世界才丰富多彩。爱她们就宽容他们成长过程中犯的错,像好朋友一样帮助他,鼓励他;爱他们,就要相信他们,别吝啬赞美的语言,一句简单的“别怕,你能做好”,给人的是柳暗花明,严冬的阳光。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
综观课堂,你会发现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人人能参与的,很少会有学生东张西望、坐立不安,反之,只能让少数人参与的,更多的学生会“游神于物外”。或拿开车和乘车来说,许多人乘车会晕车,而
一旦坐上驾驶室,就不会晕车了。这是为何?因为他成了主角,不再消极被动。案例中的小周,因为他真正参与了活动,在感情上和思想上融入了模拟活动,让他亲身经历活动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以端正了他的课堂学习态度。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卷入的深——
—他就是越有动力——
—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
科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一次次科学探究活动,习得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往,这使得它与其他课程有着更有利于孩子参与活动的优势。为此,我们应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创设一些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的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人人的课堂,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能从活动中受益。
一次科学模拟实验,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也改变了我的课堂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心灵,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参与,让更多的难教的孩子不再难教。
龚建英
(浙江省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浙江兰溪321104)教学研究
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