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论文
《刺杀小说家》:相信“相信”的力量
如果你认为小说对现实好像有影响,但似乎又没那么绝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跨过了春节档上映的这部奇幻电影《刺杀小说家》设置的“门槛”,可以尽情去影院观影了。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
一个写小说的人如何成了被刺杀的对象?在与电影同名的原著小说里,作家双雪涛是这样设置的:那个小说家虽毫无名气,但笔下却有能置人于死地的力量。小说家正在写的小说《心脏》里,有个叫“赤发鬼”的人物与现实中的老伯性命相关。
按故事的发展,《心脏》结尾“赤发鬼”会死,相应的老伯也不会有好下场。老伯用尽各种手段都无法阻止小说家继续写下去,只好雇人将其杀之。
而接下老伯指派的刺杀任务的人叫千兵卫,是个前银行职员,女儿的失踪致使他生活早已是自暴自弃的状态,之所以愿意冒险去杀人,是想用这笔酬金去北极看看北极熊。
说到这里各位肯定想了,这事儿也太玄乎了,等同于瞎扯,但小说里只要出钱的人信,收钱的人愿意干就行。
而且到了后面,就连杀手千兵卫也信了,在与小说家接触中,他发现《心脏》里有个女孩与自己失踪女儿同名同岁,因为他在现实里已经不到女儿了,便寄希望于故事里的小女孩能够活下去,于是他放弃刺杀,助小说家完成了作品。
全篇不到3万字的故事,双雪涛以他那特有长短相配的句子,节奏般敲打出两个互为镜像的世界。其中意境呈现一种既未完成但意思又都在那里的感觉,似以余音缭绕之势完成对故事里那个若隐若现的问题核心的指涉——你有多相信小说里讲的事情,它与你的现实又有多少相关?
在导演路阳看来,杀手因为愿意相信小说里的世界而放弃刺杀同时治愈了自己,这份相信打动了他,“我觉得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家经历过现实,如果还是想要去追求这种东西的话,它是很令人振奋的”。
因此他决定将这份相信呈现在大荧幕上,以眼见为实的方式。
是相信,也是寄托
电影里的人读了部小说就向小说“缴械投降”的,这种情节设定在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笔下求生》里也出现过:
当得知自己现实中的一切与一位著名女作家所写悲剧小说里的男主角完全重合时,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审计员打算到作家改变自己悲剧命运的走向,但当他读到了作家马上要结尾的手稿后,却决意以自身之死成全这部伟大的杰作。
虽然电影最后作家笔锋一转助他逃过了死亡,但其愿为作品献祭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刺杀小说家》里,愿意为了小说的最终完成而付出代价的人物除了董子健饰演的小说家路空文之外,还有雷佳音饰演的杀手关宁。
关宁这个人物对应的是原作里的千兵卫,不同的是,关宁一开始选择杀人的原因是想换回女儿,因为雇用他的阿拉丁集团老总李沐(李沐对应原作“老伯”)声称自己手中已经掌握关宁女儿小橘子的行踪。
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寻子心切的父亲为何会在后来决定去相信小说里的世界?电影用两处关键情节推进了这个走向,一处是关宁在街市里再次遇到当年诱拐女儿的人贩,从那个被他打得半死的人贩口中,关宁得知女儿有可能在被人贩转运途中已经死亡;
另一处是关宁在与路空文在天台上的对话中得知,路空文正在写作的小说中也有个叫小橘子的女孩,与关宁女儿同名同岁,那个女孩同样与父母失散,正在异世界里遭难,但此时小说家路空文却不知该如何将故事继续。
创作陷入僵局,小说家痛苦不已,他想到了死,天台上,他对着关宁毫无防备地倾诉:“我真是完全无希望的人,除了写小说干不了别的,而写小说的人生又是如此痛苦,而我之所以没死,只是觉得还有些小说没有写完。想死和想活,都是因为写小说这件事,是原因也是结果,反复推动着我一直这么生活着。”
他们二人,一个是为了写作与现实脱节,即便从没发表过也要为写作付出一生(没发表的原因是李沐的阻挠);另一个则为了寻女失掉了一切,却始终抱持那份渺茫的梦。
这二人之间产生共鸣是必然的,其实,二人后来走向合作,影片中早有提示。
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关宁让路空文带自己转巷子熟悉环境之时,他们在一处塌掉的砖瓦处停下,路空文一边同关宁碎碎念自己的事情,一边用砖块垒砌基座,旁边的关宁本想举砖将路空文拍死,毫不知情的路空文却从关宁手中接过了那块砖,继续垒了上去。但关宁最后的那一块砖,路空文并没接。
董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