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的记忆,都来自令我了无生趣里寻到希望的人与事,其他事情,与我何干?”《少年巴比伦》塑造出的路小路,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得过且过,对成熟女性有着暗潮涌动的幻想,死要面子不服输,在戴城这样灰蒙蒙的天空下成长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牛魔王”。而《少年巴比伦》将这一切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里,像是工厂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塑造出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再现了一代人的青春。
《少年巴比伦》是相国强导演的处女作,由作家路内的同名小说改编,董子健、李梦两位新人演员挑起大梁,尚铁龙、李大光、唐小然等共同主演,获得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2017年1月13日上映后,在排片不多的情况下依然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它真实、自然,毫不造作。在戴城糖精厂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分阶级、搞对立,上白班的是上层人,倒三班的便是下九流。人们在糖精厂中度过了一辈子,大而髙的烟囱与堆到天上的煤块意味着这种时空下一眼便可望到头的一生。
一、 意象表达:“工厂”所代表的时代
《少年巴比伦》与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在人物的设定上,路小路与马小军,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对性有着懵懂的幻想。在环境的设定中,工厂与军队大院,都是较为封闭的大环境,其中人员复杂,可以轻松建构成社会的缩影,有利于故事表达。《少年巴比伦》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戴城的糖精厂中,这与大多数以学校为背景的青春片大为不同。片中虚构的戴城是苏州的一个小县城,离上海很近,糖精厂是那里最大的工厂。路小路出身工人家庭。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去工厂上班,而他的未来似乎没有别的出路。“进工厂,是所有人的选择。”他不学无术,父亲用一只甲鱼将他送进工厂。先进了钳工班,跟着董子健“牛魔王”拧螺丝,再进了电工班,也只能做些换灯泡之类的小事。对人生毫无规划,每天开开心心地混着日子,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工厂”本身是一个很制度化的意向,有着某种压抑感与仪式感,与青春的热血与激情正好相悖。路小路在糖精厂的颓废与叛逆,遇到白蓝后的努力与改变,诠释的正是工厂(即大环境)带给少年的束缚与反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