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学院
大学生实验设计项目
立题报告书
 题名称  黄花蒿中青蒿素的提取
研究方向 化学物质有效成分提取及临床作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带教教师
 
实验室名称        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018 12  14
 
实验名称:黄花蒿中青蒿素的提取
 实验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目的与意义:
   1)了解青蒿素是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是疟疾的一种特效药物
   2)掌握用石油醚提取黄花蒿的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许多地区都有黄花蒿和青蒿分布,并且产量较高。1983年许杏祥完成了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合成。而这个半合成反应知道1922年才被ActonRoth改进。青蒿素类药物的药学研究,包括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总结各方资料,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它抗疟药物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抗疟活性机制;药动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最佳的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还未确定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因其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传统提取方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后来又出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萃取技术以及联用技术。
 
3、解决问题的思路:
     10 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的供需矛盾, 国内外争相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 另一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改良。我国在九五期间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溶剂提取法是植物天然化学成分提取中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到的一种无针状结晶,易溶于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传统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并采用重结晶和柱层析进行分离其基本工艺为: 干燥破碎浸泡、萃取( 反复 进行) —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实验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1使用石油醚提取从黄花蒿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2.石油醚提取青蒿素产率
 
(二)研究方法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
1、技术路线
取黄花蒿全草(10g
      粉碎
20倍体积的石油醚
30℃恒温振荡,
120/
振荡24h 
收集提取液
按每克生药量加入
活性炭0.4g的比例脱      白针状晶体
      抽滤
得无澄清透明液体            重结晶
                            75%v/v)乙醇
、实验步骤
1):取黄花蒿全草粉碎。         
2):加20倍体积的石油醚30℃恒温振荡24h120/分,收集提取液。
疟疾的青蒿素是用什么提炼的3):按每克生药量加活性炭0.4g的比例脱抽滤,得无澄清透明液体。
4):45℃减压回收,重结晶,得到白针状晶体
3 实验结果分析
   得到白针状晶体绝大部分成分为青蒿素,提取方法较为简陋,虽然多次重结晶,但仍有少量杂质,影响青蒿素提取纯度。
(四)预期效果
 白针状晶体为青蒿素
 所需实验材料与仪器
、仪器设备情况:植物粉碎机,电子天平,水浴锅,旋转蒸发仪,真空抽滤机,布式漏斗,三角瓶,称量匙,玻璃棒
 
、实验待测品来源:黄花蒿
 
 
、药品试剂来源:石油醚,70%乙醇,活性炭
 
 
四、参考文献:
1.赵兵,王玉春,欧阳藩.青蒿药用成分提取分离现状〔J.中草 ,1998,11.
2.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J]. 科学通报, 1977, 22(3)
3.黄敬坚, 周凤仪, 吴莲芬, .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Ⅰ.青蒿素体内青蒿酸的生物合成[J]. 化学学报,1990,3.
4.王玉春,吴江,闭静秀等.青蒿素提取条件研究〔J.中草药, 2000,31(6).
5.何玉娟. 黄花蒿植物中青蒿素的提取分离过程研究[D]. 天津大学, 2005.
 
 
 
 
 
 
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字: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