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看法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表现
教育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心理抵抗能力并不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对学生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生理与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容易引起一些心身疾病,不良情绪的积累也很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
(2)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不仅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由于教师与经常接触的人不能协调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紧张的人际关系,多与教师偏狭、多疑、嫉妒等不良个性因素有关,经常生活在紧张关系中,又会强化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
(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形成
极端化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教师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①偏执型人格②反社会型人格③分裂型人格④自恋型人格⑤依赖型人格⑥强迫型人格
(4)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问题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①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上课马虎对付,教学形式死板;粗暴惩罚学生,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②在教学过程中拒绝别人的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③对学生的期望降低,不再关心学生。④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将消极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5)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我们从个人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来予以分析。
(一)个人因素:1.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2.个体的需要发展受阻  3.人际适应能力较差,导致人际关系紧张4.教师的压力及其应对方式
(二)外部因素:1.社会因素2.学校因素3.教育职业的客观因素
三、维护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认同,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3)融洽的人际关系;(4)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6)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7)有健全的人格。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外界因素
1.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期待要合理,从而建立起职业自豪感。
教师心理
2.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都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学校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的自主权,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客观公正、正面激励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满足成就动机。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3.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内部因素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相关。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坚持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强化维护意识,掌握调节策略
教师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可从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教师要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3.加强身体锻炼,促进健康体魄
教师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建立有序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秩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应当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调整。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提出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营建幸福的家庭等外在因素及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强化自我维护意识、加强身体锻炼等内在因素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