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模式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正确的角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关系。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
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教师的健康心理,主要包括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认知水平、积极稳定的教育心境、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悦纳教师的角、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等。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就是通过方方面面的改变,来调整教师的工作环境,并让教师们学会调整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模式
(一)教师预防性心理健康的策略
1、优化教育工作环境的策略
  1)创设良性教育工作环境。学校需创设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其中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良好的硬环境是教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成效得以超水平展示的基础;软环境是提高教师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愉快工作的后盾。所以,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悦纳教师角,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2)教师与学生、家长心理上相互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到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同样,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学生、
家长都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相互促进,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的技巧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增强教师职业安全感。危机感能让教师不断进取,但教师老是在担惊受怕、不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是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在工作和调查中发现:学校的制度、氛围、考核的条例,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制度、考核条例透明度大,教师的认可度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反之,就低。
  (4)领导管理优化。目前的教育改革,改得较多的是教师,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对学校班子成员和职员的冲击并不是很大,而教师又是学校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学校领导的管理艺术、人文关怀与该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很大。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所以,领导管理优化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指导教师个人心理训练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我认知的策略。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必要的训练、交流,使教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增多,视野更广阔,更好地调适认知,稳定情绪。
  (2)指导教师正确对待挫折的策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道理教师们都懂,可就是发生挫折时,每个人的反应会差异很大。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教师们试着正确对待挫折,寻负性事件中的积极因素。
  (3)培养教师防止心理疲劳的能力的策略。防止心理疲劳其实包括教师心理放松训练、教师心理调适和心理疲劳恢复等。这些策略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需学校心理辅导站配合训练。
  (4)指导教师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策略。心理暗示是经常发生的现象,要指导教师学习和训练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应对环境中的未知因素。
(二)教师发展性心理健康的策略
  1、教师个性心理品质优化策略
  (1)引导教师人际合取向的策略。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工作的必需。很难想像一个非常孤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教师的人际合取向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通过学习训练,让教师们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和技巧,并聘请专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让教师的人际交往水平得以提高。
  (2)引导教师保持情绪稳定的策略。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情绪稳定地开展教育
教学工作,但情绪的波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经过学习训练,使教师们学会有效控制情绪。
  (3)引导教师心胸豁达的策略。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心胸要开阔,不能与学生、家长斤斤计较。通过学习训练,并配合个人心理训练,使教师们感受到豁达的心胸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4)引导教师逐步充实内心环境的策略。教师的自信与自强是与教育认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教育教学水平很低或自身生活质量很低,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就很难自信自强。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不进则退,不断地充实自己、悦纳自我,才能自强自信。所以,“培训是福利”这一概念应该牢牢树立在教师们的心里。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环境,让自己不断成长,才会平和、稳定、向上、健康。
  2、教师职业心理品质优化策略
  (1)教师角认同的策略。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是否悦纳教师的角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工作的教师需面对多大的工作压力?而一个喜欢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对压力时的弹性就要大得多。通过畅谈讨论、专家讲座等方式,让教师们“明确认同悦纳”教师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培养教师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的策略。责任感与效能感关键在于胜任感。有胜任感,效能感才会体现;有效能感,责任感和成功感才会一起降临;有成功感,胜任感才能得到强化。所以,要有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首先要有胜任感。要通过学习交流,让教师们明确胜任感的重要性,并配合其他的策略,创造机会让自己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胜任感,培养责任感和效能感。
  (3)发展客观公正性和真诚性品质的策略。教师是教育人的工作,客观公正性和真诚待人是教师的应有品质。只有客观公正并真诚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对待学生与家长,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才有助于自身心理健康。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举措
(一)从根本上完善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只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反之,落后的工作机制将阻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倦怠。
1、学校要建设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心理效应与评价标准、手段和结
果处理方式有关。学校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修改评价机制。在时间上,有月考核、学期考核、学年考核。在内容上,有教学实绩、教育管理、师德表现。在评定方法上,既有教师的自评,又有教师的互评,还有领导评价。
2、学校要建设好促进教师向上的分配制度。在报酬激励上,既有精神激励,又有物质激励。在教师的评优上,制定规则,产生适度的竞争。在教师的培训上,人人有份,又根据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划分培训经费。在物质激励上,树立教师“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质优酬”的思想,并拉开档次。
3教师心理、学校要建设好使人工作不敢怠慢的聘任机制。做到评聘分开,教师的职称不作为聘任的唯一依据。可以高职低聘,可以低职高聘,教学业绩差、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学校可以不聘用。
(二)为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之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在校内引进专业人才进行授课;设置课题研究,定时进行专栏
宣传,帮助教师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咨询与已成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验,使教师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及时地处理好存在的心理问题,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