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使教师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师这一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工作辛苦、待遇偏低、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大的重要原因。教师心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身心失调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而且要适当给自己“减压”,学会驾驭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变革的环境。
(一)积极应对压力
 首先,教师要学会“压力免疫”。其方法是:在应对压力之前,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接受的态度,把压力及其反应理解为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而不是由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接着,还应学会了解压力反应的机理,学会觉察压力所引起的身心变化;然后,要善于对自己所处的情绪作积极控制和评价。例如,在改革中因怕被淘汰而焦虑时,可以作出如下陈述:“改革也许会给我带来困境,但我能控制它。”个体要把学会的这种
陈述方式和控制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压力情境之中。经过压力免疫的人,面临压力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反应。
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面临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应对即指人们为了防止生活压力对自己的伤害而作出的努力。有人把应对分为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应对三种模式。主动认知应对模式表现为:从有利方面看待压力;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主动行为应对模式表现为:不等待而采取积极行动;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情。回避应对模式表现为:封闭情感,自我忍受等。
应对还可以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情绪定向应对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以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为其特征,如伤心痛哭、借故发火、自我安慰等;问题定向应对是指去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
主动认知和主动行为模式能缓和压力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回避模式会加重压力事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问题定向应对比情绪定向应对更能减少心身症状和疾病。因此,教师面临压力时要自觉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对转向问题定向应对。
 (二)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所谓机制是不需要个体努力和有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过程,策略是个体为了调节情绪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努力。策略的长期使用可能成为新的机制。
情绪调节包括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指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由浅入深依次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改变认知等。如有的教师觉得教学压力大而“跳槽”,这是一种情境选择,回避教育情境,从而避免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反应调节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调节。例如,通过放松训练来降低肌肉的紧张度和焦虑水平。
教师如何调节情绪,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学会控制情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情境的意义,我们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
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基本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
其次,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易使情绪陷入低落。其实,变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后,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个朋友倾诉;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个体的反应机制。
(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也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自己、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他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如夫妻、父母、朋友等都是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乐于合。
(四)科学用脑
教师的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都是复杂的,如果不注意科学用脑,容易引起身体和心理的疲劳。长期的身心疲劳,不仅会导致生理疾病,而且容易造成教师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情绪不稳等,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如何科学用脑呢?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适时用脑
 每个人的生物节律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熟悉自己的节律,确定用脑的最佳时间,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有研究表明,一天中的工作效率在凌晨2~4点最低,以后逐渐上升,到上午9~10点达到高峰,午后14~15点下降到一天工作效率的平均线,以后又逐渐上升,19时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但效率不及上午的第一个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这个规律尽管存在个别差异,但它对科学安排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