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无外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个方面。在这三方面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发展过程产生主导地位,并起到关键性作用。师生关系是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大环境当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由于相互关系特殊,教师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天,天空阳光灿烂,学生苗子就会更好地茁壮成长;如果天空常常阴云
密布,学生也会发苶。因此,教师的精神、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体,就很难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不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也体现了对教师这一职业体特殊的人文关怀,是为了使教师既能获得良好的职业适应,又能切实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人生目标。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对学生而言,起教育作用的因素也是很多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师。由于培养人的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个性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有时甚至是终身的。教师个性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认同加以模仿,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学生的这种心理行为是一种内驱力作用的结果,是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的,这不是教师仅靠说教或靠手中的“权利” 发号施令所能产生的。
教师也是常人,面临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面临子女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棉队众多性格各异、家
庭和社会背景不同的青少年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排解纠纷;面对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问题,都需要教师去处理去平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可以说,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个有着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友好相处,能对学生心灵深处的喜悦和烦恼、肯定与疑惑及时察觉,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积极效仿。反之,一个性格暴躁、忧郁孤僻、表里不一的教师,他的这些不良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消极的,尤其当他还是一个班主任时,这个班的纪律观念、学风班风一定也不会好。这样的教师不仅容易割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会使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抗拒与厌学心理。这时,“授业”的效果当然也是不会好的
教师心理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目标和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反应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的态度和反应。,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并能够产生内疚和羞愧的情绪体验。相反,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报以消极的态度和反应,对教师的批评反感、不满,甚至顶撞或不理睬。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以便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认识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生会因
教师的期待和暗示作用而获得激励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更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期待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取得成功并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良好期望,尤其对待后进生,更应满腔热情,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
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德,浓厚的教学兴趣,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条件,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语言动作皆力为学生所
观察,所注意,所模仿。反之,如果教师品德不良,行为不当,或精神不振,或心理不健康,学生则有可能受感染,而出现不正常的行为和表现。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教师如果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
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的紧张学习活动持续时间过长,大脑的工作能力就会明显下降,出现以疲劳为特征的保护性抑制。儿童年龄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学生如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出现头晕、失眠、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思想迟缓等不正常现象,有些教师如果不注意这点,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做到当堂讲授,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如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程度是深远的。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