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言情小说
第10卷第5期Vol.10,No.5长安学刊
Changan Xue Kan
2019年8月
Aug.,2019
浅析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雅俗交互现象
张倩茹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7)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的雅俗交互现象。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展开分析,分别是时期与状态。从时期来看,由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时期来阐释雅俗交互的时期,分别是晩晴至五四前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另一方面,从雅俗交互所产生的小说形式来分类,分别是通俗小说的雅化、严肃小说的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小说新形式。本文从雅俗交流互动这一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问题与复杂性。
关键词:中国小说;通俗小说;严肃小说;雅俗共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5-127-04
引言
中国小说由古代发展到现代,在自身的裂变与阵痛中,分裂出复杂的形态。中国国门的打开,封建制度的瓦解,现代经济教育体制的逐步建立,市民阶层的产生,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雏形。历史的车轮带动着中国接入世界轨道,新文学的诞生,又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版图增添砖瓦。新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心,独占着教科书与学术界的鳌头。但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发现新文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影响远不如他们心目中的张恨水、张爱玲等人。“历来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大都是将中国现代高雅小说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置于绝对对立的两极中,常常忽略对于通俗小说的研究,更缺乏对于他们之间互动关系的观照,这就使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往往将通俗小说排除在外。”因此,对于通俗小说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交流互动现象,既可以看清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全貌,还可以整合出通俗小说自身的演变,这与我们研究严肃小说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小说雅俗交互的三个时期
(一)萌芽—
—晩清至五四前期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里,小说的发展引人注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明末晚晴,已经逐步衍化出配合市民经济的通俗小说样式,但依旧未摆脱古代小说思想内容形式的影响。进入近代后,封建制度的逐步被瓦解,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配合报刊、书籍等现代化出版业的发展,大批作家和职业撰稿人出现。此时,严肃小说创作正在崛起。小说界革命使得小说创作观念开始变革:从1897年天津《国闻报》所刊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开始,旧有小说观开始逐渐瓦解;梁启超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为“不可思议之功”;1908年徐念慈发表《余之小说观》,指出“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在此类严肃小说的创作上,曾出现过一批主题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陈天华《狮子吼》等。此时还是问题小说的滥觞期,出现了妇女题材的小说,如《黄绣球》、《女权》。另外,林紆等人的翻译小说,也带动着此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当时及以后的作家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写实手法,却又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它另新文学初创者记忆深刻,也深远地影响了民初的鸳鸯蝴蝶派。
作者简介:张倩茹,女,山西吕梁人,1994年出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作家作品。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