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整体读文
一、小说的常见类型
依据 | 类型 |
按篇幅分 | 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
按题材分 | 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 |
按风格分 | 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情节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实践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它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主旨
小说的主旨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寻小说的主旨。
小说的主旨时,需要通读小说,全方面思考,不能局限于一段或几句话来分析,也不能局限于题目,这样才能出正确的主旨。
合理利用“四步法” 解读小说更容易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小说命题,题目都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设置,因此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必须有意识、有方法地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四步法”来解读文本。
第一步:切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我们应先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切分,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初识人物。
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2.关注小说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3.认识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1.分析社会环境对促使人物性格形成和影响人物言行思想的诸因素(如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礼俗等)的重要作用。
2.分析自然环境(时令、气候、地理等)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我有一物生得巧第四步:多方联系,初识主旨。
除了要联系小说三要素看主旨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综合考虑,准确概括小说主旨。
经典例文 | 读文技法 |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 第一步:切分层次,初识情节。小说共51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故事开端(第1段):由传统名著引出“石门阵”。 故事发展(第2~45段):故事展现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 故事高潮(第46~50段):突出主旨,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住家门。 故事结尾(第51段):王木匠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 第二步:关注描写,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王木匠。其形象特点:①擅长讲故事;②心灵手巧,技艺高超;③憎恨敌人,积极打击敌人,保家卫国。 第三步:抓住时空,初识环境。 ①看题目,“石门阵”跟战争有关,小说属于战争题材。②看提示,“延安,1938年秋”。交代地点、时间,可知诗人前往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时间。 第四步:多方联系,初识主题。 《石门阵》叙述木匠王生枝讲述“石门阵”的故事,小说通过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现抗日游击队的机智和勇敢,表达了对共产党军队的信任和由衷的赞赏。 |
【读文检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B 解析:A项,“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在后文未见照应。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编的,从文中看不出“确有其人”。D项,“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战乱才不做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D 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作者通过王木匠讲故事,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于和平的向往,主题十分明确,并不是多元化的。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