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玲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7年第8期
从教多年,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许多学生将写作当作痛苦的折磨来对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出的作文或缺乏真情或空洞乏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这“痛苦的折磨”转变成“甜蜜的负担”,让学生去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呢?思考后,我认为移情手法便是其中的一条大路,我相信走好这条路,学生在作文方面一定能有所提升。
一、有“情”方可移
培养学生的情感是写作移情的首要前提,而且必须强调的是有“情”的“情”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情。写作时写作者应该时时审视自己的情感情绪是否健康积极,情感的移入是否真实自然,绝不能把庸俗消极的情感情绪宣泄在文字之中,更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盲目移情的效果反而会使情感成为多余和累赘。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进生活的怀抱中去感受、去体悟,逐步扩充自己的情感容量。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全方位地渗透情感教育,使人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由此产生和加强学生自我的健康向上的情感,诸如智慧、勇敢、力量等本质的肯定性的情感反应,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二、“移情”巧运用
很显然,客观事物在尚未与主观主体产生联系之前,它们是自生自灭、自消自长的,但当它们进入到主体的视野经过“移情”的作用之后,它就获得了灵性和生命,变成了写作者笔下有声有有情感的文字了。透过文字,能让我们从对象身上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感受到对象的奇妙之处及魅力所在。下面具体谈一下“移情”手法的运用。
我有一物生得巧 1.以我观物,情物融合
直抒胸臆固然有一种酣畅淋漓之痛快,却也失之含蓄,不妨将情与物结合,如此既显得具体形象,又情真可感。这里所说的情自然是人的情,把人的心理、行为与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便是情与物的融合。这种方式在具体写作中是最为常见的,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比如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句,诗人仿佛在与青山互相欣赏,把青山作为能洞察“我”心事的知己看待,既写出了青山之妩媚,又写出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