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石壕吏》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杜甫诗三首翻译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难点: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交流展示:
(一)互助交流:
1、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填空
夜久语声绝,(      )
(二)预习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表达的作者的思感情。
三、质疑互辩: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提出你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答疑。如解决不了,请向全体学生提出。
四、精讲点拨:
(一)指生朗读课文,强调字音。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再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五、拓展延伸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六、课堂小结:
《石壕吏》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达标检测:(见下页)
板书设计
《石壕吏》--学情分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古诗内容涵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感触能力和诵读能力有待提高。古诗的教学恰恰又在于“品”和“读”。学生们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社会相关太远了。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在文本当中有所感动,这将是教读本文的困难所在。
《石壕吏》--效果分析
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
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
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石壕吏》--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
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石壕吏》--评测练习
一、集腋成裘
1、给加横线字注音。
(1)墙(    )  (2)老(    ) (3)城(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暮石壕村 (    )    (2)存者且偷生(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老翁逾墙 古义:      今义: 
(2)听妇前致词    古义:      今义:       
(3)天明登前途  古义:      今义: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    ,自号    ,伟大的      诗人。他被称为    ,他写的诗被称为    ,他的代表作有“三吏”                  ;“三别”                 
5、选择题
(1)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