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一.事发概况
2008年3月始,结石婴儿陆续出现。2008年9月8日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首先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稳坐泰山,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9月11日:三鹿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不过事后“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成为三鹿各方对事件的统一口径。9月12日:三鹿集团声称此事件的真凶是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向鲜奶中渗入三聚氰胺,石家庄市政府执行指令力度不大。9月16号:政府公布检测结果,发现22家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有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随后又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蒙牛、伊利、光明在一些抽检产品批次中发现三聚氰胺,引发了乳制品行业地震,推倒了乳制品行业的“多米诺骨牌”。
二、事发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加三聚氰胺会
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虚高,从而使劣质食品和饲料在检验机构只做粗蛋白质简易测试时蒙混过关。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2)检测制度的缺陷。市场上检验奶粉合格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奶粉中氮含量的高低来确定的(凯氏定氮法),即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则认定蛋白质含量就越高。这套检测办法有个弱点,即只要在食品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三聚氰胺),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而此前三聚氰胺检测并没有国家标准。
3)政府监管缺位。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完备的市场规则体系,企业、奶站和奶户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难免会做出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行为,但市场规制建设明显滞后。在牛奶质量标准体系上,存在着标准滞后和不完善、不统一现象;在检测方式上,主要依靠企业自行检测,没有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制度;在市场监管上,主要靠有关部门运动式、突击式的检查,而没有常态化的检查监督制度。
4)企业把关不严,责任心缺乏。随着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出于利用社会资本的目
的,企业逐步将奶站卖掉,并允许个人和社会投资建设了一部奶站,使奶站成为收购鲜奶和为企业送奶的专业中介组织。这一变化从经济效率上看,好处在于整合了社会资源,但与此同时,由于奶站组织形式多样,管理方式复杂,监管主体不明,经营良莠不齐,使个别不法奶站掺假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原料奶进口把关不严,这些污染的原料奶就会进入生产过程。
三、事发后果
1)乳业三巨头蒙牛、伊利和光明市值随之马上缩水210亿。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布公告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遭受重大损失。
2)由于三鹿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所暴露的‘毒瘤’般的‘潜规则’,使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乳业的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将中国乳业多年来好不容易建立的消费意识和信心打破。
3)相关乳品企业将面临大量索赔处理,国产奶粉销量将极度萎缩。
4)国内的奶粉生产企业开始加大进口原料的采购份额,进口奶粉在最近几个月数量激增,而一方面,国产奶粉面临巨大的库存,这将对奶业产业链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奶牛每天泌乳,一天不挤奶,奶牛会憋疯,牛奶易腐难贮,三天不收奶,奶农就会憋疯。奶粉全国十大排名
5)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 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四.控制手段
在当前的紧要关头,充分保护好奶农的利益,就是保护奶业发展的基础。面对目前严峻形势,各级农业和畜牧兽医部门坚持一手抓打击违法行为,一手抓保护奶农利益;一手抓专
项整治,一手抓指导服务,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奶农合法利益,帮助奶农度过难关,保护奶农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少倒奶、坚决不杀牛。要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扩大生鲜奶收购,最大限度地减少奶农的经济损失;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生产救助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情况、提出建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救助奶农补贴办法,加紧落实已有的扶持政策;全面加强奶业生产动态监测和宣传引导,密切关注生鲜奶生产、收购以及乳制品加工、销售情况,加强对奶农和奶站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奶站是奶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乳品加工企业。加强奶站的监督管理十分关键。奶站大多是近几年兴办起来的,形式多样,隶属关系复杂,主要从事生鲜奶收购和销售,是市场主体,属于流通范畴。由于奶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经营实体,亟需明确监管部门,制定监管办法,从当前看要加强整顿,从长远看要建立健全制度。国务院9月20日明确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强调,由农业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奶站的清理整顿和监督管理。9月22日,农业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召开奶站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全面开展全国奶站专项整治行动。为了把奶站整顿、奶牛扶持、饲料行业整治这一系列的部署迅速
坚决落实好,农业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迅速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8个督导组,分赴16个奶牛生产主产省(市)和部分非主产省开展督导。希望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行动要迅速,工作要高效,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作风、最严格的纪律、最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各项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在工作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抓好关键环节。要迅速摸清底数,按100%覆盖的要求,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站、不留死角、不存盲区;要坚决查处违法行为,对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现象以及各种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取缔,对不法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要加强生鲜奶质量抽查,制定切实可行的生鲜奶生产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做到全面监测、不留死角、保证效果;要实施驻站监督,向所有奶站派出驻站质量监督员,对奶站生鲜奶收购进行全过程督查;要强化奶站市场主体责任,根据隶属、承办等关系,进一步明确奶站的市场责任主体,明确奶站相关主体的管理职责,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谁批准、谁许可、谁发证、谁负责;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的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广大奶站一定要做到守法经营,不干昧良心、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有守法经营,才能得到合法保护,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当前一定要想方设法与加工企业加强联系,开辟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管理,继续正常收奶,帮助奶农共度难关。
五.分析
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今后几年将是中国乳业的洗牌之年,期间企业无论大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风险。让市场有自我的调节机制,铲除和淘汰一些“毒瘤”,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