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看了小岛惊魂这部电影,说实话,隔了太长时间,情节都有些忘记了。这时候写文章恐怕有些棘手。只是觉得这部影片的拍摄可不一定说明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当我把整个影片搞明白的时候,发现离认识论越来越远了。索性不去在纠结细节,从宏观上分析一下整部影片好了。
要和认识论接合起来看这部影片还真不容易。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书上认识论这一张是怎么讲的。
书上认识论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规律是什么。第二,到底什么是真理,事物的价值又在哪里?第三,认识与实践的联系。
凭我的印象,这部影片最可以说的是真理。因为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主人公一直在寻真相。真相可以解释一切问题。而错误的推断在遇到与事实的矛盾时后就会不成立而不攻自破。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可知论与实用主义。
小岛惊魂这部电影讲述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主人公格蕾丝在连续发生的诡异事件中寻求真相的故事。虽然电影导演可能只是想拍出一种恐怖惊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哲学的
层面,认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这部电影。
纵观整部电影,主人公得到真相的过程真是十分的曲折。从一开始的根本不信有鬼,到中途坚信有鬼,到之后发现不到鬼,然后发现身边的人是鬼,再到结尾发现自己是鬼。每一个阶段得出的结论都要被推倒重来,我们的思路也要随着做一次次的急转弯,而最终的真相更是出乎人意料。
认识的过程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我们分析我们见到与听到的事实,作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判断,再到现实中去检验我们的判断。当我们旧的解释不能涵盖新的事实时,我们会根据新的信息在旧的理论上作出修正。信息量越大,理论被检验的次数越多,作出的调整越多,概念、推断等也就越精确。这个过程就是向真理不断靠近的过程,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趣的是,同样的一段故事,在主人公格雷斯、格蕾丝的孩子们、保姆米勒一家人、主人公的丈夫、新搬进的住户看来,想必都是不一样的。若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我们或可以得到多个不同的版本。
我们只能对我们现有的、已知的事实进行加工,作出判断,而对那些我们没有见到的事实,即使它对我们的判断起关键作用,我们也无能为力。设若格蕾丝或她的孩子早些发现了那些墓碑或是照片,抑或她的丈夫在与她见面时就将实情告诉她,或许真相早就大白天下了。就像一首诗写的“你在楼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前看你”,我们若不是那个全局有所把握的旁观者,我们很难判断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信息量非常重要。从一个角度说,我们和剧中人一样,是那个看风景的人,而电影编剧和导演则掌握了全局,通过调节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信息调动我们的情感。、
人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既是客观又是主观的,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影响既可以体现在客观认识对象的选择上,又可以体现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因为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不能够原谅自己。对于她自己和两个孩子已死的事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她努力使自己相信,那本是真实的记忆只是一场噩梦,对现实的种种怪相并没有仔细思考。围绕在老宅周围的雾,常年不见的阳光,消失的仆人,未至的邮差和神父,女儿反复的提醒……这些常人很容易注意到反常的细节主人公却选择了忽视,使得她离真相又远了一步。这和她自身对个别信息的排斥十分不开的。
至于真理是否客观存在,我认为没有必要深究,虽然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像杜威和胡适的实用主义学说所说的:“知识只是控制现实的工具,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他们是否能带来实际的效果。实际经验重要性强于原则和推理。”只要有用,就可以被认为是真理。
改版
妮可 基德曼小岛惊魂这部电影讲述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主人公格蕾丝在连续发生的诡异事件中寻求真相的故事。虽然电影导演可能只是想拍出一种恐怖惊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哲学的层面,认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这部电影。
纵观整部电影,主人公得到真相的过程真是十分的曲折。从一开始的根本不信有鬼,到中途坚信有鬼,到之后发现不到鬼,然后发现身边的人是鬼,再到结尾发现自己是鬼。每一个阶段得出的结论都要被推倒重来,我们的思路也要随着做一次次的急转弯,而最终的真相更是出乎人意料。
认识的过程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我们分析我们见到与听到的事实,作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的判断,再到现实中去检验我们的判断。当我们旧的解释不能涵盖新的事实时,我们会根据新的信息在旧的理论上作出修正。信息量越大,理论被检验的次数越多,作出的调整越多,概念、推断等也就越精确。这个过程就是向真理不断靠近的过程,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趣的是,同样的一段故事,在主人公格雷斯、格蕾丝的孩子们、保姆米勒一家人、主人公的丈夫、新搬进的住户看来,想必都是不一样的。若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我们或可以得到多个不同的版本。
我们只能对我们现有的、已知的事实进行加工,作出判断,而对那些我们没有见到的事实,即使它对我们的判断起关键作用,我们也无能为力。设若格蕾丝或她的孩子早些发现了那些墓碑或是照片,抑或她的丈夫在与她见面时就将实情告诉她,或许真相早就大白天下了。就像一首诗写的“你在楼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前看你”,我们若不是那个全局有所把握的旁观者,我们很难判断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信息量非常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和剧中人一样,是那个看风景的人,而电影编剧和导演则掌握了全局。这部电影之所以被评为悬疑片的经典之作,就在于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善于运用光线、音效、
镜头等手段,控制我们的视觉、听觉,左右我们的判断,营造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恐怖气氛。
人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既是客观又是主观的,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影响既可以体现在客观认识对象的选择上,又可以体现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因为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不能够原谅自己。对于她自己和两个孩子已死的事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围绕在老宅周围的雾,常年不见的阳光,消失的仆人,未至的邮差和神父,女儿似真似假的言论,真实存在的记忆……这些都指向那个令她害怕的事实:这是阴界不是阳间,她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记得影片女主人公这样的一段独白:“这里移位的只有光,但它改变了一切,令人感到困惑,可以说是难以忍受……只有头脑冷静才能坚持下去。我不喜欢无中生有,胡思乱想,明白吗?” 即使对真相的暗示已经十分丰富了,女主角仍主观的使自己相信,杀死自己孩子的真实的记忆只是一场噩梦。 真相就这样主观的被认识者从头脑中抹去了。
然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人的的世界阳光普照,鬼的世界浓雾弥漫,
影片中它们都真实的存在着。真相一直在那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手段,便迟早会被发现。当女巫显灵的那一瞬间,任何对真相的抗拒都是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