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dlanguages文章分析
在《死亡论文》的最后,新闻节目回溯了整起案件的脉络,并开始播放罪犯制作的暴力录像带。在录像开始之前,是一段我们常见的警告语——你将要看到的录像极其野蛮和暴力。显而易见,这便是导演对大众心理的解读与揶揄,人们一方面害怕看到恐怖片中的种种骇人场景,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抑制恐惧感对杏仁体和多巴胺的刺激所带来的愉悦,当内心的杀戮欲望、窥视欲望或者破坏欲望通过视觉体验得到宣泄时,人们由此获得了满足。
变态吗?确实有点,但却也是事实。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出名更多是因为与妮可·基德曼合作的《小岛惊魂》,然而在1996年的处女作《死亡论文》中,这位西班牙导演已然展现出了一定的功力,至少敢于在第一部作品中大胆调侃和剖析观众的心理就首先于内涵上站稳了脚跟,也难怪这部影片在当年的戈雅奖评选中一举囊括了从剧本到演员的七项大奖,这对新人导演来说不啻为一次惊艳的亮相。
相较而言,影片的前三分之二更为精彩。甫一开篇,阿曼巴便以一起地铁卧轨事故小试牛刀,通过女主角安赫拉的主观视觉和地铁里的疏散广播一步步接近事故现场,然而就在安赫拉马上要看到惨烈的场景时突然被一名工作人员拉回人,虽然没有任何血腥成分,但观众
仍体验了一小把心跳的感觉,足见导演多么善于营造恐惧氛围。类似这样的小技巧阿曼巴运用地十分得心应手,在此之后他用一个个在视听方面设计独到的桥段不断堆叠悬念与恐怖。
比如当安赫拉拿到暴力录像带后既想看又不敢看,先是将电视机屏幕调至最暗只听声音,而后又把音频录到磁带上用随身听反复播放一名女子的凄厉尖叫,吊足了观众一探录像带真相的胃口;又如安赫拉和切马在图书馆的密道中被别人切断了电源,两人只能靠一盒火柴获取光明,随着密道的深入和火柴的减少,随时会陷入黑暗以及遭遇袭击的恐惧感亦从角感染到了观众心中。当然,前半部分之所以吸引人,还得归功于剧情在几个嫌疑人之间兜兜转转,包括切马、卡斯特罗教授、博斯克、甚至博斯克的女友尤兰达都在安赫拉的怀疑范围内,未知和猜测永远是恐怖惊悚片最抓人的元素。
不过,《死亡论文》终究只是阿曼巴初出茅庐的第一弹,它的瑕疵在影片后三分之一处逐渐暴露了出来。导演为了制造戏剧效果,在好些地方设置了反转,但都显得颇为罗唣与刻意,反而使得故事条理不清。更突出的一点是,相比紧张有趣的开端,影片的结尾太过仓促,特别是高潮部分(安赫拉和博斯克的斗智斗勇)落入俗套、缺乏看点,着实可惜。
妮可 基德曼
「虎头蛇尾」或许是对这部电影比较恰当的评价,但若抛开情节上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可以发现阿曼巴的主旨还是意味深长的。安赫拉与博斯克代表了两类典型,前者是大众的缩影,对恐怖和暴力既畏惧又好奇,而后者则喻示着制造暴力的人甚至直接代表了暴力本身。博斯克英俊迷人,与恐怖和暴力一样,是兼具了危险性和诱惑性的综合体,安赫拉对其一边竭力抵抗,却也一边难以自持,以至于盲目而愚蠢地落进了博斯克的圈套,这种情形几乎就是大众无力抵抗各种媒体中恐怖或暴力成分的真实写照。阿曼巴还借卡斯特罗教授之口道出了影视暴力泛滥的根源——要拍就拍观众想看的东西。言下之意,这颗毒瘤的根子不但来自心术不正的媒体人那里,也同时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影片结束于一家医院,每一间房间的病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中关于暴力录像带案件的新闻,而安赫拉和切马木然地走进电梯离开医院。虽然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让他们对暴力视频不再有丝毫兴趣,然而对于周围大多数的「病人」(病态的人)却无能为力。或许自混沌初开伊始,暴力便注定要伴随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