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提问的8点忌讳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有8点忌讳需要注意:
一忌提问过多。如在一次教研活动的公开课上,执教教师共提了88个问题,平均一分钟2个。这类课在各种观摩活动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它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多一点就不准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忌问题目标不明。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本来的数学课上得像是语文看图说话课。
一方面是学生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信息指向性不明。
三忌问题过小。有些老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
四忌语言生硬。杜威认为,课堂教学即交往。教学提问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交往的前提是双方心理感觉上的平等友好。因此,老师提问应该放下架子,语气平缓,态度和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打击,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或答不完整,老师要给予鼓励或给他搭一点“梯子”。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这道题你打算怎样算呢?能告诉大家吗?”等等。老师只有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美妙的答案。
五忌不区分对象。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所提问题,
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差生来回答,对于一般的问题让中上生来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
六忌把握不准坡度。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七忌问后即答。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
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
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
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八忌轻易否定学生的提问。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而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否则教师的某个轻易的否定说不定就会泼灭一朵思维的火花,说不定就将一个爱迪生扼杀在了摇篮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会问善问,正确把握问题反馈,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