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赋、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等开创了尚意书风。他的书法,集前人书法之大成。既有颜真卿厚重、李邕的豪放、杨凝式的恣意、柳公权的劲骨、兼有二王妩媚风姿、汉魏碑之宽裕和刚健,不拘一格,创新求变,意韵悠然。
他强调有见识、有学识、书法自有进益。反之,则徒劳。他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亦即:功夫在书外。
他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仗手烦推求。”亦即是说:书无常法,而是不法之法。又《和子由论书》中云:“吾虽不善书,晓书不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唯有通其意,方能得其神。
所以说,学习书法,不能单纯写字,功夫在书外的广博学识才是得书道的不二之道。
书法有法,古人前贤不光书法造诣深厚,在理论方面的总结也是非常有见地。宋代的书法名家苏轼,在谈到书法学习的时候,曾经说了这么3句话,一针见血,道出了行书的关键:
一、写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
就像苏轼说的那样,不管你是写楷书学行书,水平怎么样先不说,熟练度先要跟上。特别是在行书的学习中,如果你对基本的笔法不熟悉,对结体的技巧还没有很好的把握,书写起来自然会磕磕绊绊不顺畅。顺畅度都达不到,书写过程中一直在纠结点画的写法,神韵自然就谈不上了。元代的书法名家赵子昂,他的行书之所以潇洒飘逸,其中的一大关键就在于精和熟。所谓的“精”,说的是对笔画线条的精准把握,“熟”呢,指的就是无论写什么都了然于胸的自信和实力。怎么才能做到苏轼所说的“手熟”呢,个人建议:多写,背临。
于正二、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无是道也。
学习书法,需要先从楷书开始,这点大家都知道,苏轼也是这么强调的。可为什么要从楷书开始练起呢?关键就在于通识法则的把握。正所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楷书的练习也就是法则的练习,只有把法则掌握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避免的。如果刚开始就追求个性的话,非常容易走上一个偏道误区。
三、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学书需临摹,但如果一味临摹而不知融会贯通的话,就会把路越走越窄,最后动弹不得。再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本性上的用笔习惯,这一点就像签字画押一样,具有唯一性,也是非常难以改变的。正如苏轼所言,我们要想真正体会到书写的乐趣,要想真正体会到以我笔抒我胸臆的快感,就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代入感,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独特和新意。也只有这样,你写出来的字才是自己的。
宋人尚意,苏轼在行书方面之所以有如此的造诣,凭借的正是对自己的充分表达,如果没有这份存在感,缺了这份自信的话,也不会写出那篇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