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Jul.2008第28卷第二期总第52期
赵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本文通过范式比较得出:范式“不可通约性”是由于范式中形而上学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然后溯源至哲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最后本文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得出科学革命的进步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和范式上。
[关键词]范式;不可通约性;历史唯物主义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概念,从而引起了科学界和哲学界很大的轰动。然而却被许多科学家指责库恩为科学界的叛徒。那么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性”究竟是什么概念?范式是如何“不可通约”?应该怎样看待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一、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概念
库恩的范式有二十二种用法,但是库恩从来没有给出范式准确的定义。选择库恩在《后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范式概念作为范式的典型定义。“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公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具体的谜题的解答;把它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的解答和基础。”然后库恩又用学科基质取代范式。他的学科基质定义是:“用学科一词是因为它指称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用基质一词是因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界
定。所有或大部分我在原书中当作范式、范式的一部分或具有团体的承诺对象都是学科基质的组成成分,并因而形成一个整体作用。”学科基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种是符号概括,指称共
同体成员毫无疑义的公式,它们都很容易用〔x 〕(y )(z )φ(xyz )之类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它们都是学科基质中的形式或易于形式化的成分。第二种主要是“形而上学范式”或“范式的形而上学部分”。学科基质的第三种成分是价值。库恩说最牢固的价值与预言有关;预言应当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性预言更受欢迎。学科基质的第四种成分是范例,库恩说:“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这是该书中最有新意而最不为人所理解的那些方面的核心内容,学生和科学
工作者利用范式的相似性来解决他们的常规科学的问题。”在范式概念基础上库恩提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概念”。即相
继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不可调和的,范式的差异不仅是实质的,接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相应的科学。这就会导致重大问
题改变,而问题改变后,分辨科学的答案,形而上学臆测,文字游戏或数学游戏的标准也会经常改变。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常规和新
于正的科学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在这个定义中“差异”一词非常重要,因它是范式定义的关键词汇,是范式不可通约的表现。因常规科学一般在统一范式下进行不存在范式
的差异即不可通约性,所以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在科学革命中起重要作用。库恩根据范式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思想推导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其中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也就是这两个范式的差异是不具有可比较性、不分优劣,革命后的范式并不比革命前
的范式逼近真理。故据此库恩得出了爱因斯坦、牛顿和亚里士多德的范式中,爱因斯坦在解释万有引力来源上倒与前人而不是与后继者相似。似乎爱因斯坦不比亚里士多德更接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只是以一种范式代替另一种范式,是科学家世界观的改变。科学进步是各个相继阶段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详尽,越来
越精致而已,
由科学所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和这种问题的精确度增长。最后库恩让人们抛弃那种认为范式的转换使科学家和向他学习的人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观点。库恩范式发表后社会哗燃,许多科学家反对范式观点,而很多哲学家尤其是科学哲学家认为它是一场革命。
二、范式的比较假如首先从科学家观点对不同范式作比较,由于库恩有名的范例比较是以物理学内的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对比,所以也以此为主。那么通过对比肯定会认同下列观点:
(一)范式和符号概括的可通约性。这儿对范式和符号概括做整合,因为它们都强调逻辑的表达形式。不难发现无论是牛顿范式的科学家还是爱因斯坦范式的科学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数学这种逻辑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范式理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中,其实库恩最反对的却是科学家最赞成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v/c )2≤1(物体运动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来限制参数和变量的范围就可以从狭义相当论过度到牛顿理论了,也就是说~~~~~~~~~~~~~~~~~~~~~~~~~~~~~~~~~~~~~~~~~~~~~~~~~~~~~~~~~~~~~~~~~~~~~~~~~~~~~~~~~~~~~~~~~~~~~~~~~~~~~~~~~~~~~~~~~~~~~~~民族友好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正是“求同存异”的思想,使中华文明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4.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的高度概括。强调个人心性的修炼,提高道德操守和综合素质,促进人格层次的提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理念。孔子提出修德的四个要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以成仁或成人为目的,以道德为依据,以仁来统摄道德活动,以礼、乐、射、御等为活动范围来进行修养。孟子深入一层地推出“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系统修养方法。《大学》进而提出“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都应以道德修养为社会、道德活动的核心与目的。5.兼济天下的历史责任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即为“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论语》云:“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把推行仁道于天下、引导万民于正途作为自己终生职责。张载更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己之奋斗方向。传统美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规范实质上也是指“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5]现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通过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来实现的。所谓区
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它们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把那些具有中国特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想与教育结合起来,使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有效的促进人民树立起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
[1]邴正,钟贤巍.从社会发展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J].学习与探索,2005(1).
[2]张月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目标的统一[J].桂海论丛,2005(10).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 ].人民出版社,2002.
[4]张奇伟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J ].人民教育,2004(6).[5]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J ].教育研究,2000(9).作者简介:喻梅(),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收稿日期:01982-2007-9-2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