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外政策是建立在国家利益的总概念的基础之上,目的是用来增加和保护该国的国家利益。中东地区一直是各个大国利益角逐、展示实力的舞台,日本作为一个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家,自然要把对中东政策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的对中东政策做一些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日本 中东政策 中东战争 日本外交
一 忽视
从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前,中东一直是日本对外政策的边缘地区。原因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地区位置和石油资源上,而从地缘上来看日本和中东分别处于亚洲的东部和西部,地理位置阻碍了双方的交往,同时中东在二战前一直是英法和俄国[i]的标准后院和势力范围,日本不可能插手; 从石油资源上看,二战前的日本资源主要以煤炭为主,所以对于盛产石油的中东没有相应的重视。因此在这一时期,日本在中东地区也乏善可陈。
二 觉醒
二战后到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腾飞,廉价的石油逐渐成为煤炭的替代能源,其经
济增长所需的大量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大部分又来自中东。1963-1972年期间,日本年均进口中东石油占其全部石油进口的86.8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逐渐意识到与中东国家加强联系的必要性。1953年2月,日本经济代表团访问了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1955年4月,日本政府代表团在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后,立即邀请出席会议的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利比亚、伊朗等九国代表团访问日本。
但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并未给予中东足够的重视,例如,1964年科威特外交打成代表阿联盟访日,在两国长仅十几分钟的会谈上,日本外相还以闭目似睡的态度来应付。同时以经济外交为主的战后日本,在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其对中东国家的直接投资,仅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
战后数十年间,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诸矛盾因素在中东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局面,其集中表现就是以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对立与冲突。面对如此中东地区,日本并没有因高度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而在外交上站在这些国家一边,而是始终采取“随美亲以”路线[ii]。
随着中东产油国对支持以列的美国和英国采取石油禁运措施,日本对中东政策逐渐转向“中立”。而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已看到“中立”政策的潜在风险。通产相中曾根康弘在1973年6月19日刊登在《经济学人》周刊上的谈话中表示:“不能对阿拉伯世界和以列都采取中立态度,应该采取原则更为明确的、更进一步的外交姿态。”但这种意见未能占据主流地位。1973年7月,日本召开其驻中东各国大使会议,其结论是:“只要日本在阿以冲突中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态度,就不大可能被列为石油禁运的对象。”
日本对于中东的这种态度,原因可能是这两个方面:1,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外交上受到美国的限制,自身难以在外交上有所作为。2,虽然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逐年加大,但是在这一时期中东石油产量的87.6%还控制在西方八大石油公司手中,而日本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有90%来自这八家公司。这便导致了虽然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都在增加,却不必理睬和中东国家的关系。
三 妥协
早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总统纳赛尔就曾呼吁对西方国家运用石油武器,但是当时真正操纵石油的是国际石油资本,阿拉伯国家还无法控制其领土范围内的石油生
产。其后,通过利雅得协定的签署,阿拉伯国家逐渐获得了石油的经营权。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打击以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产油国于10月17日动用了石油武器,第一次石油危机由此爆发。
在日本战后飞跃式发展的过程中,廉价和稳定的石油供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在1967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情报分析中就注意到:日本正常情况下的石油进口中,阿拉伯国家石油占58%,伊朗占25%,其他国家占17%;如果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在最初6 个月中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压缩为正常情况下的91.5%,能勉强应付;但如果6 个月之后禁运继续,随着石油储备消失,日本必须把石油消费量压缩到原来的65%。显然这种打击是日本经济所无法承受的。到1973 年,日本的能源需求中3/4 是石油,而石油进口量占总需求的99%,其中90%来自于海湾地区。通产大臣中曾根康弘指出:“停止石油供应会在日本引发类似于过去的米骚动那样的内战。今天,石油是日本工业的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比自卫队对国家更重要。”中情局和中曾根的担心不幸应验。石油危机首先带来了恶性通膨胀,1973 年11 月日本批发物价指数比10 月份猛增了3.2%,比去年同月上升了22.3%,远高于美、英、西德、法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日本石油危机的加深,石油等产品价格上涨,商人们看到工业产品可能减产,乘机进行投机和囤积
居奇,更加促使物价上升。这对刚刚改组内阁的田中角荣首相是一个艰巨的考验。田中在新内阁的第一次会议上表示,中东战争所引起的石油危机已经给日本造成了最严重的局势,日本必须对付石油危机和物价上涨等紧迫问题。
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政府派出基辛格,先后与当时日本太平外相,首相田中角荣,通产相中曾根康弘举行会谈,最终虽然美国一再强调对阿拉伯压力的屈服只能带来无休止的压力,但是日本还是选择了妥协。日美双方都亮出了底牌。日本在国内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下,向阿拉伯国家妥协实属无奈之举,希望得到美国的谅解,而美国则不会动用本国的石油储备帮助日本政府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美国虽反对日本政府向阿拉伯国家妥协,但如果本政府发表亲阿声明,美国政府会选择默认。美日接下来发表声明只是具体内容和时间的问题。
此后,由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段堂发表声明,敦促以列退出以武力强占的领土。另外日本也在政治方面, 双方领导人互访增多, 日本首相出访中东。日本调整对中东地区外事机构,利用各种场合表明自己对中东和平问题的立场。在经济方面, 日本增加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技术援助, 兴办合资企业, 扩大双边贸易, 使中东地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依赖日本。改
中东地区有哪些国家变日本对中东地区在经济上的单方面依赖关系, 通过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来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为了加强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日本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四 进取
7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延续了上一阶段的对中东政策,同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东地区成为日本展示其实力的一个舞台。
日本加强了对中东地区的直接投资,谋求通过直接参与当地的能源开发来确保石油的稳定进口。这被称作“开发进口”方式。
然而,“开发进口”方式不断受到产油国的政治动荡和中东局势不稳的影响。如日本与伊朗共同建设石油化学设施项目被1979年2月的伊朗革命和11月4日的美国使馆“人质事件”所打断。尤其是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的“人质事件”发生后,日本外务省考虑到伊朗对日提供大量石油等情况,起初回避就此表态。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大来佐武郎外相于11月12日发表了“外务省见解”,要求伊朗尽早释放人质。日本政府从1980年4月24日起,与欧共体统一步调对伊朗采取了制裁措施,直至释放人质后的1981年1月23日才予以解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东政策由仅发表“纸上声明”的阶段,转向直接参与冲突的解决进程。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背景,日本欲“发挥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作用”。日本对中东政策明显表现出政治大国外交的彩。针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为,1981年1月,铃木善幸首相在第94届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明确提出了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政策的方针。在这一方针下,日本对中东政策也日益摆脱单纯的经济外交特征而体现出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并举的复合型外交特。
结语
日本各个时期的对中东政策都是其大政方针的一个侧面,也是日本国家实力的反映。前期随美亲以,是因为日本经济实力不够,政治地位没有,依赖于美国的核庇护,为了和美国保持一致,日本曾在此期间出现过朝令夕改的情况。后期随着日本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实行独立的中东政策,从以前的倾向于“跟随美国”,到后来的倾向于“扩大影响”和“确保能源”,同时把中东作为一个发挥和展示实力的舞台,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作秀。
[i] 此处通指的是沙俄和苏联。
[ii] 如1958年7月美国悍然出兵黎巴嫩时,岸信介内阁最终指示日本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支持美国的提案。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在联合国会议上也对美国提出的偏袒以列的议案投了赞成票。
参考文献:《1973年石油危机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20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日本的中东研究》 2009 《阿拉伯世界研究》
《日本调整中东政策》 2007 《瞭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