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传统文化怎么结合?
心理学是舶来品,用在中国人身上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佛。我发现儒家与心理学没法结合,因为儒家着眼于集体,心理学着眼于个人。
有人说,儒家也很重视心理,对人的心理有很独到的见解。但是,这样的心理学还是为别人服务的。这个“别人”包括老师(教育心理学)、领导(管理心理学)、军官(军事心理学)、警察(犯罪心理学),而不是“当事人”。换句话说,学了儒家(以及法家、道家)的心理学,可以用来对付学生、下属、敌人、罪犯,而不是帮助他们。而西方的心理学是用来认识“当事人”、帮助“当事人”的,是以“当事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学与以“别人”和集体(社会)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不能说完全对立,也许可以双赢,但冲突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冲突,两者就无法兼顾了。这个时候如果仍然坚持儒家思想,就是反心理学,反人性;如果坚持人本主义,就要破除儒家思想。
所以,心理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只是一种噱头,两者根本无法真正结合。而这种噱头的危害是,心理学有可能会被改造成反人性的武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说白了,每一样都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仁就是对别人好,当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自己;义就是对社会好,当自己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自己;礼就是规则,当自己的需要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压抑自己的需要;智就是理智,当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压抑情感;信就是信用,当心情与已经说出的话发生冲突时,压抑心情。再具体一点,恕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坏人,忠就是牺牲自己成全领导,孝就是牺牲自己成全父母,悌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哥哥。
一个人如果这样做了,社会肯定非常和谐,但心理彻底扭曲了。他的敌人、领导、父母、哥哥肯定非常开心,但他抑郁了。对于社会来说,他抑郁了有什么关系?社会发展了、国家强盛了就可以了。
奇怪的是,如此反动反人性的思想怎么会延续到今天,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追捧?
我真的理解不了,只好胡乱投射一下:1、儒家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统治者竭力推行,所以能够延续至今,而老百姓都被洗脑了;2、有的人年轻的时候反抗过,后来慢慢往上爬,越爬越高,也成了“统治者”,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好东西,用它来压制年轻人的反抗;3、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既有领导又有下属,儒家思想用来对付下属非常管用,至于怎么对付领导,那就另想办法;4、儒家思想是显规则,另外还有潜规则;5、人前是儒家,背地里不知道是什么家。
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单独一个人很难生存,必须依靠集体。通过自然选择,推崇儒家思想的集体得以保存,不知道儒家思想的集体遭到淘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都已销声匿迹,唯有我大中华巍然屹立,说明儒家思想“就是好”。
对于集体来说,儒家思想确实很好。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它的确是不好的。它亲社会,反人性。而对于儒家来说,人性才是不好的,所以压抑人性、牺牲个人是好的,负负得正。
儒家也说性本善,是认为仁义礼智的善根预存在人性之中(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实,除了四个善根,人性中还有很多根,在儒家看来都是恶的。换句
话说,恶根比善根多得多,儒家说“性本善”,还是噱头。
人是社会的动物,天生具有某种社会性是很正常的。同时,人也具备所有的动物性。从社会的角度看,动物性就是恶。但从人的角度看,动物性非善非恶(善恶是社会的概念,不适用于个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个人主义开始崭露头角。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人”才正式诞生。在此之前只有“人类”,没有“人”。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从那以后,集体主义变成了社会发展的阻碍,它打压个人主义,妨碍个人主义的崛起和人性的觉醒。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全世界个人主义泛滥,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不久,中国出了个秦始皇,西方出了个奥古斯都,个人主义遭到全面压抑。
一千多年后,西方迎来了文艺复兴,人性重新彰显出来。然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在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和自我实现论之后,他还是拧不过内心的集体主义,在需要层次论的上面又按了一个“超个人”。
在中国,个人主义的流行与国家强盛是同步的,譬如汉朝、唐朝、明朝。尽管如此,主流
文化仍然竭力否定个人主义。所以,个人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得到集体主义的认可的。在与集体主义的搏斗中,个人主义注定会一败涂地。
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个人主义的倾向。一有机会,个人主义就会抬起头来,发挥自我潜能,展示自我价值。罗杰斯把人性比喻为一棵树苗,它一定会冲破种种障碍,努力长成参天大树。在集体主义的重压之下,它是长不大的。心理咨询就是移除障碍。一旦障碍移除,它又会继续生长。
所以,心理咨询不是咨询师指导来访者做什么,这样的话就跟“别人”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没有区别了。心理咨询是“当事人”的心理学,研究当事人,了解当事人,以当事人为中心,为当事人服务。
以当事人为中心,意味着当事人是主体。他不需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他必须成全自己。他不需要温良恭俭让。他可以随心所欲。他有“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还是“天”所赋予的,人是被动接受的。其实,有些“权利”是本来就有的,心理学称之为本能、动机和需要、愿望。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马斯洛提出了生理
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权利,与社会对人的要求截然相反,按社会标准就是恶。
既然社会是反人性的,那么,人性是不是就是反社会的?是的。当社会反人性时,人性一定是反社会的。所以,反人性的社会最后都会被人性反掉。社会想持续发展,必须接纳人性,尊重人性,把权利还给人。
在整个社会中,心理咨询师是最早去接纳人性的。有的咨询师学心理的初衷是改造别人,后来慢慢学到了尊重人性。随着心理咨询的普及,人权也会越来越受到尊重。
个人主义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每个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人主义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所以,对于人本主义取向的咨询师来说,“病人”是不存在的,也没有所谓的心理健康水平。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差别(正常不正常),也不分高低(成熟不成熟),只有心情顺畅不顺畅、愿望能不能实现、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咨询师的任务就是让他顺畅起来,帮他实现愿望,使他的权利得到保障。然后,来访者有了自我,或者变得越来越自我,他的自我得到了解放,他变成了自我实现的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