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母婴安全行动计划(2023年-)【范文】
    母婴安全行动规划(2023-2023年)
    为提高妇幼安康效劳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安康权益,自2023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规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削减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效劳力量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治理为保障,为众供应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安康效劳,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安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23至2023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安康效劳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根底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效劳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2023年儿童购票标准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安康教育工作规划,开发针对性的安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播送、报刊、网站、、微博等众媒体,制作参加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安康
    教育与安康促进,普及孕育安康学问,提升众安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安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加协作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询问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效劳询问室,汇合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气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标准供
应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根底安康状况、生育力量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众正确熟悉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根据《妊娠风险评估与治理工作标准》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展分级分类治理,在《母子安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和“紫(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承受孕产期保健效劳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连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展评估和确诊,告知连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供应生育全程效劳。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安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供应系统、标准的优生优育全程效劳,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效劳链。标准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效劳,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
    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准时实行避孕措施,削减非意愿妊娠,合理掌握生育间隔。
    (二)危险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治理。筛查妊娠危急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红”和“紫”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治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治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觉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治理一例、救治一例”。亲密监测、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依据病情需要准时转诊。
    6.查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治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治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究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状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标准,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治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详细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
    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舞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根据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治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治理方法》,成立医疗质量治理特地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治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治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当,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治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治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治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治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标准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当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试验室、人类帮助生殖技术试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治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良。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克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治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良措施。运用质量治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诞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效劳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大事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力量建立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立。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立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力量。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立,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相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险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力
量。
    14.促进保健专科进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立,丰富效劳内涵,拓展效劳内容,加强人才建立,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进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效劳力量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