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校级高教研究课题“‘金课’标准下的应用型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XGJ-202109。作者简介:周辰,讲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料库语言学。隐喻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研究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语料库
周 辰
摘 要 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文媒体新闻报道为语料文本,运用批判隐喻理论,通过对战争隐喻、竞赛隐喻等相关隐喻类型的批判性分析,展示了隐喻在新闻报道中不仅勾勒事件原委,还在大型社会事件中对公众起到了情感渲染、舆论导向等作用。关键词 隐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7-0086-04
媒体新闻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承载者,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建构与维系社会关系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内容以迅猛的传播速度,广泛的传播范围,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呈现在公众面前,而新闻话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背后所蕴含的媒体观点及态度也同步传递给公众。通过新闻语言增强对读者的情感渲染,从而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新冠肺炎
疫情作为全球性卫生事件,是社会各界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的新闻主题,从疫情新闻报道的数量与时间跨度上看,其受重视程度远超人类历史上历次同类型社会事件。本研究关注我国主流媒体“抗疫”新闻中的隐喻使用情况,试图探索其在新闻传播中对于信息构建及对于公众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作用。
1 文献综述
社会事件通过语言得以表述,从社会及文化构建角度看,对于新闻媒体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其构建过程,还应专注于其所蕴含的语言特以及生成的新闻意义。当下的媒体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开展的。国内媒体话语研究较集中在意识形态研究、报道过程研究、语言特征研究等。国外对于新闻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话语功能、话语构建、意识形态、语言特点分析等方面。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闻报道中,疾病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主题,因此也较早地为语言学家所关注。Lakoff 在空间方位隐喻研究中,认为疾病与死亡是一种向下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SARS 等流行疾病的出现,使得其在媒体报道中的隐喻概念构建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公
共卫生事件的隐喻研究多集中在对社会、政治、心理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及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中。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集中出现在2000年以后,通过研究新闻中的疾病隐喻,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伦理道德、医学理论等方面。张薇通过对SARS 和H7N9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疾病作为突发卫生事件报道隐喻中最主要的目标域,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存在差异。周敏、林丹燕从微观与宏观
语言两方面对甲型H1N1流感新闻语料加以分析,肯定了疾病类隐喻在新闻话语中增强影响力的作用,同时指出不当的表达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和理解偏移。
总体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闻话语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新闻语言的使用呈快速发展趋势,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日趋专业;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建新闻语料库,筛选出国内主流媒体对于突发性卫生事件的新闻隐喻使用情况,并对所得的隐喻语料进行分析归纳。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话语中的隐喻使用情况;
2)此类隐喻体现的社会意识与公众舆论导向;3)从话语角度思考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与不足之处。2.1 定量研究
本研究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网三大主流
媒体收集自2020年1月19日至2020年4月6日新冠疫情文字及视频新闻共计683篇,并用AntConc 软件建成1 420 976字数的中文新闻语料库。通过keyword检索语料库并筛查检索结果,统计最终得到的隐喻实例数量,并将各类隐喻按其使用频率高低进行排序。
2.2 定性研究
前期进行试点研究,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法对随机选取的150篇新闻文本开展分析,将其中的隐喻实例作为后期获取隐喻的关键词检索依据,并将得到的检索结果进行筛查,最终获得与疾病相关的隐喻。在隐喻实例分析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源域进行归纳分类,从隐喻使用频率、蕴含的意识形态、产生的舆论影响等方面阐释该类隐喻的特点及其作用。
3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隐喻分析
在对收集的新闻语料进行筛查分析后,共提取7 825条隐喻实例,大致分为30种概念隐喻类型。如表1。
通过此类隐喻,新闻读者从特定的意象了解到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如通过“风”“雨”“雪”等天气现象感知疫情的不确定性及爆发时的严峻形势;通过“赢”“挑战”等竞技类词汇突出抗击疫情的难度之大、时间之紧迫。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描述及评论,对概念及信息的传递起到了局部突显及隐藏的作用,从而
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公共舆论。本文将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5种隐喻类型进行探讨,剖析媒体报道运用疫情新闻隐喻达到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的目的。
3.1 疫情是战争
战争隐喻被大量运用于疫情新闻报道,涉及战地位置、参战人员、战斗状态、战斗对象等元素。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战争”的“一线”和“前方”,提供支持的区域则为“二线”或“后方”,参与到疫情防控救治等工作的人员被视作“战士”“兵将”和“生力军“,也需要“挂帅出征”“冲锋陷阵”,最终结果或“打赢”或“牺牲”。由此可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性与难度与战争相似度极高,其本身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见表2)。
1)这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连日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来源:新华网,2020-03-01)
2)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百名军队文职人员先后投入到联勤保障部队抗击疫情的第一线。“90后”作为这支队伍的生力军,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来源:新华网,2020-04-06)3)“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
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来源:新华网,2020-03-03)
3.2 疫情是竞技
竞技概念的特点是具备竞争性、技巧性,常常与激烈紧张的情绪相结合,而此种特征与人类对抗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感受极为相似。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中,疫情为“一盘棋局”,对奕者为病毒与全人类,因此,要“赢得一局”胜利,需要我们“出”各种“实招”“新招”和“硬招”。而另一方面,疫情愈演愈烈,形势不够明朗且变化之快,需要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只有“跑”在疫情之前,
表1 疫情新闻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序号源域目标域关键词频率序号源域目标域关键词频率1战争疫情阻击战、战士 2 86016武器疫情刀、弹药75 2竞技疫情赢、挑战、局96217容器疫情短板、架子72 3身体国家、集体、经济肩、携手、血52218物理思想、经济韧性、热度、温度70 4液体思想、程度、经济油、水平、漏50719土石国家、人接地气57 5气象疫情、舆论暖、风雨、雪44020计算机疫情、信息健、信号56 6交通疫情关、逆行、同舟共济37221旗帜思想旗帜、飘扬39 7植物疫情、思想蔓延、根30022商业舆论好评、标签、欠28 8颜疫情、医生、思想白、红、抹黑22023考试疫情答卷28 9空间方位国家、集体上下、八方21924艺术疫情篇章22 10建筑疫情筑、铜墙铁壁21125疾病思想戏19 11角医生、疫情天使、魔鬼17126生活疫情镜子、警钟17 12服装医生、疫情白衣、袍15527垂钓国家关系脱钩、网12 13光希望光芒、明灯9
828耕种发展田、千斤担6 14火疫情燃、炭9329动物疫情虎5 15地形地貌疫情、人高峰、孤岛8530数学疫情加、减3
表2 战争隐喻
概念隐喻关键词频率
疫情是战争一线、阻击战、战争、防线、硝烟、火线、堡垒、武器、前方、后方、战地、二线、铠甲 1 391打赢、战斗、冲锋、攻关、请战、出征、打响、请缨、上阵、守关、执甲、鏖战、孤军奋
战、挂帅、宣战、负伤、潜伏、牺牲
1 291战士、兵、生力军、壮士、将178
才能遏制事态每况愈下的趋势(见表3)。
1)准重点、苦练内功,加速AI、IOT等智能技术的规划、落地,正成为智能企业跑赢未来的关键。(来源:北京商报网,2020-03-30)
2)在汉川人民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每一天都在进行战斗,来支援的黑龙江医疗队和汉川的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和时间赛跑、挽救生命。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在两支队伍之间传递,他们的无畏是对彼此和患者们最有力的支撑。(视频《焦点访谈》ICU里的“救兵”,2020-02-27)
3)大理市这样做一方面涉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疫情严重地区的防控工作,不利于全国抗疫大局。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因疫情需要,政府有征用物资的权力。(来源: 新华网,2020-02-06)
表3 竞技隐喻
概念隐喻关键词频率
竞技、竞赛是隐喻赢、挑战、跑、较量、接力、守门720局、棋、招、王炸、内功、擦边球242
3.3 疫情是液体
液体隐喻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类型,当液体从一处流向另一处时,产生了方位移动,我们将其具有的流动性、不规则性等物理特征概念化,因而在隐喻实例中出现“注入”“漏”“涌现”等词语,其搭配有“注入”信心、“涌现”先进典型、英雄、事迹等,一般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意象。同时,“水平”一词作为液体隐喻实例检索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利用水的可测量性,将抽象事物的发展程度进行具象呈现,
如:“高/创新/领先”+水平、“治理/行政/干部能力”+水平等(见表4)。
1)“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行动中,中国不但通过采取严格防控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注入了信心,更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秉持携手努力、开放合作的精神,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020-04-06)2)“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措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应收尽收,不漏一人!湖北省、武汉市组织5万多名干部职工入户上门排查“四类人员”、加强社区防控,进一步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视频《焦点访谈》将战“疫”进行到底,2020-02-25)
3)“看我这老人斑颜多深,血管在哪儿谁也没办法一下子准。大爷不怕疼,你再看!”简单几句话像一股暖流涌入金蕴韬的心田。此次抗疫中全军抽组的文职人员,来自各个军兵种,也是军改后文职人员首次大规模遂行非战。(来源:新华网,2020-04-06)
表4 战争隐喻
概念隐喻关键词频率
疫情是
液体
油、水平、大海、源泉、洪流、涓、细
流、水乳相融、溯源
257
漏、注入、滴、流通、回流、澎湃、冲
刷、试水、涌现
159
汹汹、污、浓浓、脏水91 3.4 疫情是自然现象
人类对自然现象最直观的认知是基于实际的生活体验的,如冬天给人的体感是寒冷的,时常有雨、雪、风、阴霾等气象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冰雪逐渐消融,万物得以复苏,又能感受到气温逐步回暖。此类季节气候更迭的现象也概念化了突发卫生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语言中使用“春天”的意象唤起读者体会疫情过后逐渐释缓紧张的情绪,通过冬季的“风雪寒冰”提醒读者疫情所造成的严峻社会形势。
在舆论引导方面,用“冷”“热”等词语表达,渲染冷国家媒体对于时间的态度,是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温度”的表达(见表5)。
1)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政委季晓军说:“今天我们深切哀悼在这场人民战‘疫’中逝去的人民英雄,他们永远留在了这个寒冬,只为让更多人迎来春天。愿所有逝去的同胞安息,他们没有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致敬,感恩英雄,奋斗当下。作为新时期移民管理队伍,我们将传承好英烈精神,护佑祖国繁荣昌盛。”(来源:西藏日报,2020-04-05)
2)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困于风雪。广大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防控第一线,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大疫当前,他们就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解危救难的英雄。(来源:新华网,2020-02-18)
3)显示出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也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冰雪终会消融,疫魔总会散去。我们期待,春暖花开之日尽快到来。(来源:新华网,2020-02-03)
表5 自然现象隐喻
概念隐喻关键词频率
疫情是气象自然
暖、春、消融238
风雨、雪、冷、冬、阴霾、
浪、震、云雨
202 3.5 国家集体是空间方位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涉及面为国家社会,因此其受众对象一般为国家或区域,表6显示,新闻报道中更加着重强调将国家集体视为一个整体,多次使用“共同体”“地球村”的概念,对于提升国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运用“村”“体”的语言表达,保全了民族整体性
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才会衍生出“上下”“八方”等方位概念。例如在实例中,“上”指政府的管理者;“下”指普通众;“八方”则为全国各地。
1)世界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魅力与活力。大道至简,行久致远。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更加凸
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020-04-06)2)疫情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让心与心更加贴近。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日子里,人们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防控疫情做着贡献,也在与家人相伴、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打捞起曾经被忽视的幸福感。(来源: 新华网,2020-02-04)
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为湖北送来急需的医疗物资,留言上用正体写下这段古语。文化渊源的深处,是地球村“一家人”的情怀。(来源:新华网,2020-02-06)
表6 空间方位隐喻
概念隐喻关键词频率
国家集体是空间方位共同体、上下、八方、拐点、天
南地北、地球村
219
4 研究发现与思考
1)隐喻类型的使用偏好反映了人类最为普遍的社会经验。在报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面对疾病的暴发性、不确定性、致死性等特点,媒体语言更偏向于大量使用竞争类和战争类隐喻,并且战争本身也包含了战争双方对于实力强弱的竞争,这与人类社会千百年历史中的战争经验密不可分。在战争隐喻中“死亡”与“牺牲”等概念出现频率较高,虽然还原了疾病的发展实情,但不免为整体环境蒙上阴郁的彩和悲壮的情感。因此,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对于惯用表达方式的思考,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点等适当调整直观性的语言描述,以期在客观陈述的同时减少社会恐慌。
2)新闻语言的情感基调从消极面对逐渐转向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虽然战争隐喻大量使用,但相比历次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战争隐喻中表现积极意向的词组搭配显著增加,例如“一线”一词作为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多与“抗疫/防控”“公安干警/工作者/医护人员”等体现主动应对的词组搭配,同时,竞技、交通、液体等类型隐喻的普遍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对于疾病“死亡”概念的恐惧感,强调对抗疾病的技巧与方法上,而非粗暴的对抗。
3)新闻隐喻更注重服务于宣传政府与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新闻媒体是国家政府组织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最便捷的渠道,因此,将国家政策、社会价值等融入新闻并用平实的隐喻语言表现,更易为众所接受,公众舆论效果的塑造亦然。在角类隐喻中,政府管理者将疫情视为“魔鬼”、将医生视为“天使”、将全国人民视为“兄弟妹”是运用民俗生活中极为普遍的意象概念来引导全民认知方向,对
唤起大众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共情能力效果显著。
5 结语
本研究运用批判隐喻分析法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闻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的新闻隐喻为例,通过建立中文新闻数据库,深入挖掘出30种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类型,并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情感渲染、主流思想的传递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rkowitz,Daniel A., and Z. Liu.The Soci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s.The Handbook of 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John Wiley & Sons,Inc.2014.
[2]Zbigniew Chmielewski,Krzysztof Szmyd.Home Hospice
– Understanding the Issue,Poles’Attitudes Towards it and the State of Discourse in Media. Research Results. 2020, 6(1):42-52.
[3]Lilian M A.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of the HIV/
AIDS IS DEATH Pictorial Metaphor[J].2017.
[4]William‘Roth’Smith. Organizing participation of a
lifestyle sport: The constitutive power of new media discourse[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2020,33.
致敬抗疫英雄的话语[5]Irfan Chaudhry,Anatoliy Gruzd. Expressing and
Challenging Racist Discourse on Facebook: How Social Media Weaken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J].
Policy & Internet,2020,12(1).
[6]Schindel Theresa J,Given Lisa M. The pharmacist
as prescriber: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paper media in Canada.[J]. Research in social &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RSAP,2013,9(4).
[7]孙静怡,王和平.中国新闻话语:现状与趋势[J].编辑之
友,2012(11):66-69.
[8]孙雯波,胡凯.疾病的隐喻与疾病道德化[J].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10,39(6):43-46.
[9]张薇,毛浩然,汪少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
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8,169-170.
[10]周敏,林丹燕.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隐喻的使用与反思——
以甲型H1N1流感的媒体阐释现象为例[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39-42,5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