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清欢读后感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  1
读林清玄是起于语文课上的一篇课外阅读《温一壶月光下酒》。当时读到三段就已被这温柔、温暖、温馨的笔触打动,未曾看着后边儿的大量诗词人物就断下心来定要好
好地读一读林清玄。等读到后边儿的人物佐证,才晓得这书还是得多读,肚子里装的几
斤几两,读书时都得派上用场。只那时下手太快,书已到手,也就略去了这文化不够的
问题,还是想从林先生的笔下感悟到哪怕一丝半点儿的性灵。
读《清欢》是起于一首名为《陶然四季》的歌。词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词作者择荇所写。曲中多是二十四节气的串联描绘,充满了淳朴的田园生活气息和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的智慧。而其中的“清欢百味,不过粗茶饭。阴晴冷暖,无非布衣衫”也使我对清
欢二字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正值外边儿的语文补课也正提到了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看来清欢这书是迫不及待地等着我去翻阅。于是我不得不在数本林先生的书中率
先启封了那一本《清欢》。也正是这本《清欢》开启了我对于心之境界的追寻。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天空并非因为鼓声响起而现出光明,月光也并非为了照亮行人而垂影空中。
林先生告诉我们,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更替,而并非有人力相左,之所以有人在这之中留下了情丝万千,皆是源于他们心中的那片景致。
此处不经意让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只要心中有诗,看何物不是诗;只要心中有爱,看何处不是充满了爱。相反地,若是我将愁苦淤在心中,那哪怕是百花齐放、黄鹂欢鸣,也只会徒添了烦恼罢了。张继落
榜听到寺中钟声,既是悲情又是抚慰。这其中内涵,皆因心中所想不同而现出不同的风貌。
外物不为己力所改,吾心却因吾念而执。
用心去感,万物皆有灵。用何心去感,万物皆有何灵。此乃一悟。
我赞美眼前的茶、远方的油菜花,还有将永远在心里飞舞的紫梧桐花,因为我赞
美!
天下之大,美何处无存?都市中的我们或许是与钢筋水泥相处得太久,以致忘记了世上还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事物。
茶美、梧桐美、桃花美……
山美、水美、天空美……
泥土有香、阳光有味,连空气都流存着美的气息……
人人都可以发现这些美,人人都可以忽视这些美。
而林先生说,文学家“是在一切中看出美”。
茶品起来美,制作起来也美;梧桐落叶时美,光溜着肃穆萧条的时候也美;桃花开
人间至味是清欢演员表
时美,桃花败后也美……美无处不存,却又善于伪装。文学家总是慧眼,能识出好些美
来。我们却“开窍”不久,还得细细地寻一番才是。
我赞美生命的伟大、赞美造物的神奇;我也赞美生命的衰败、年华的老去。善用发
现美的眼睛。此乃二悟。
心里总是不忘对你真诚的祝福,就像夜夜不忘升起的星星。
这是林先生去杭州时,一位少女读者赠与他的装满水土的瓶子上印刻着的两行小
字。
林先生就着这瓶水土、信件与小字谈到爱的表达。
我很欣赏赠以水土这样的方式,读到这篇时甚至不觉眼眶湿润。这也是我为什么将
此篇内容记载在这“三悟”中的最后一悟的原因。
我从未收到过水土这样的礼物,也从未看到身边有谁收到过这种“廉价”又“不美
观”的礼物。同学之间常送的大都是些包装精美的东西,或是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甚至通过网络送你一只虚拟的蛋糕或是一束虚拟的鲜花。我羡煞了古之人的折柳挽留之情,时常对于这种近处的“送礼程序”感到力不从心——这使我不能感受到爱,或者说,
这使我无法感受到他们的'真心。我不知屏幕那一头的人心中是否真的有个我,还是做
套程序,以免我会“怀恨在心”?
林先生此处的表达爱的方式我大抵是能够明了的,其中唯美的意境却真真是让我落
了泪来。
我将你放在心上;我对你微笑;我真诚的注视着你,这便是最好的爱。
此,乃三悟。
清欢二字,我时常将它译为清淡的欢愉。没有豪情万丈、没有壮志凌云、没有霸主
雄心、也没有浓墨重彩,味道寡淡却回味深长。就像面里面最简单的一碗阳春面,也像
是行走间不经意低头看到的那一朵野花。有心之人从中细品,悟出好些美来;粗心之人
则粗粗略去,匆匆走过当下。
林先生将“清欢”与“淳喜”放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清淳斋”,我却依旧对这清
欢二字情有独钟。
清欢何处寻?且从吾心悟!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  2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
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
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
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
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
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
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
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
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
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
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
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可是,“清欢”就难了!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
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
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
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
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木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
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
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
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
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
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
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
欢,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不到蓼茸篙笋;身要清欢,不到清凉净土;意要
清欢,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
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
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
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
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能
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
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到清欢滋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