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棋, 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中国占了二棋。中国文化是人类世界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一直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神秘彩, 为世人所触目. 就象棋、围棋而言,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 不但使历代的棋人痴迷不已, 而且深入民心, 深受人民众的喜爱, 如同诗歌使中国有“诗国”的美称一样, 棋艺的繁荣, 也使中国拥有“棋国”的美誉.本文只谈象棋. 只谈象棋里的中国文化意蕴。
关于象棋的起源, 可谓众说纷纭, 既有神农氏、黄帝造棋的传说, 也有源于印度等的说法, 令人迷惑。其实,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切入、去细品象棋, 就可以扫去那些使人疑惑的迷雾, 还其本真的面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从人类有了劳动, 人民在劳动时, 尤其是扛木头, 为了解除疲劳, 为了步调一致, 人们打心里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 便是诗歌, 便是文学。文学源于生活、源于劳动, 艺术亦然。
郎平前夫白帆近况象棋被古人敬为四大艺术之一, 与琴、书、画并列, 足见他们对象棋的热爱。那么,作为艺术的象棋, 无疑就与人类的生活、劳动有关了。古人爱将自己热爱的东西托付于神, 使其充满神圣, 像国外有诗神。我们先人没有诗神, 却有棋神, 也许是我们先人对棋的爱胜于诗歌的缘故。
刻划得比较传神的棋神是帝台。“苦山之首, 曰休舆之山. 其上有石焉, 名曰帝台之棋, 五而文, 其状如鹑卵, 帝台之石, 所以祷百神者也, 服之不蛊。”(《山海经·中次七经》)
帝台这棋, 神化得很,却也道出了远古人的棋是石头。即使是帝台的棋, 也不过是像雨花石一类的石头。也就不难明白, 棋是远古人玩石头玩出来的, 大家有份发明, 不属谁的专利,可以说, 棋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当远古人学会使用石头这工具, 他们在击禽打兽的劳动之余, 为了娱乐, 为了练习投石的准确, 便两人, 三人或四人, 相距十步或二十步而立, 你用石头击我的石头, 我用石头投射你的石子, 击中为赢, 以此取乐, 便诞生了最原始的棋。说其原始, 是因其出自人的本能, 既没什么规则, 赢了也没什么奖赏, 只是彼此乐一乐, 目的直接而简明----为了投石的准确。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公平意识的觉酲, 原始棋便渐渐有了规则。从不分谁先投石, 分出了先后。起初, 是神石手先投, 往往都赢。因为神石手每投必中, 而每人又只有一颗石棋, 这显然不公平,分先分后就势在必然了。怎么分才显得公平? 当然是抽签了。七八条长短不一的签让人用手握着, 谁抽中长者, 谁便先投,这在远古人的意识里,是再公平不过的了。但签抽多了, 有人就会根据签的特点, 以及握签人的神, 去猜测哪根签长, 哪根签短, 从而决定抽哪
根,这就有了《易》的预测的特性。而随着原始棋的向前发展, 由每方一颗棋变成三颗四颗棋, 也是很自然的了。
棋多了, 神石手一石击中两棋。众人又惊又喜, 暗道:一石本只能击中一棋的啊, 怎会中两棋的?
起初或许是偶然, 但经神石手的用心预测, 不懈努力, 一石中两棋、三棋的频率增多, 一生二, 二生三的数便形成了,这无疑是《易》的卦数的基础。由此可见, 石器时代诞生了棋, 而棋又打下了《易》的基础。从文明古国都有棋、都有好像《易》一类的占卦的情形看, 棋和《易》无疑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是体现着人类本真的一项艺术。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就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 谁融入自己本国的文化特, 谁以自己的文化去再创造那门艺术, 那艺术便“属于”那国。棋和占卦虽共存于各文明古国,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就像人类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分化出拉丁文、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等文字, 独汉字仍继承着“象形”一样, 由于棋与中国文化相融相发展, 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的象棋、围棋。
而印度、埃及、波斯、希腊等国的棋, 则又与自己本国的文化相融, 形成具有自己本国特
的棋。像印度的四角棋, 以及后来的国际象棋。《易》也亦然, 是我们的先人将各种零碎的占卦加以系统化而成的,这是题外话, 不多说.
建设网上银行查询据后秦释道朗《涅磐经·现病品第六》:“ 樗蒲围棋, 波罗塞戏, 狮子象斗, 弹棋六博, 拍鞠掷石, 投壶率道……”所举的十种游戏中, 掷石这原始棋艺仍保留着。
下面我们就中国象棋的特点, 及象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谈谈我们的见解。
一、中国象棋的特点
中国象棋具有下述特点:
(一)象征性: 或许, 中国人的祖先, 生来就极具象征的天赋。一部《易》书, 居然敢以八卦的六十四卦, 去储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一阴一阳(── ——)叠变的六十四种模型, 就把天地万物尽收于其中, 构成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缩影;丰富的汉字, 无一不揭示着万物发展的一定规律。象棋也不例外, 自它从原始棋进入到文明时代, 象形的棋子便有了象征的雏形。棋生《易》, 《易》又反过来促进棋的发展。如比较能代表象棋童年时期的“六博”棋, 子数虽少, 着法虽简, 棋规也没今天完善, 但却通过双方棋子的运行、对抗, 将《易》的阴阳
相克, 嬗变转化的朴素原理体现出来。以“枭”代表舜的祖先的图腾, 不但具有宗教的意味, 而且将当时的以部落首领为主的社会形态也反映了出来。随着象棋形制的不断完善、深化, 象棋所容纳、象征的意蕴也就越发丰富、广博。像一度出现过的三国象棋, 不仅从枰面、棋子上反映出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形态, 而且还从两方联手, 即可战胜任何一方的棋理上, 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水养育了人类, 人类自然对水感激不尽。这美丽的情感, 在我们祖先的棋里也得到体现。春秋时有一种博棋, 是十分有趣的。先说棋盘. 它的棋盘不是今天这种平面的, 也没有六十四个方格, 而是立体形的。棋盘中间凹下去, 里面装着水, 周围凸起的是山, 星星分布在其间,像是天地自然的浓缩;水里有九枚鱼形的棋子。在我们先人的眼里, 九是最大的数, 鱼则是丰富无限的象征, 而水就含着一种使生命日日新的深意。这博棋开局得投箸, 谁投箸赢, 谁才有资格钓水中的鱼(棋子)。投箸前, 则又要先洗手, 意思是自己拥有生命创新的水了, 便可尽情地到天地间去施展身手。所以谁钓的鱼多, 谁为赢棋,意即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现在的棋枰还保留着楚河汉界, 出处便在这, 非楚汉之争后才有水的。
创意早餐店人类的进步, 在于文化的积累。棋也一样, 当《易》的知识渐渐在人民众中普及,博棋那种直接将自然宇宙浓缩到棋枰的形制, 就显得笨重了。于是, 便有人创造性地将《易》的六
十四卦化作方格, 置于棋枰, 以此象征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为以后的诸子百家的融入,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当我们面对象棋时, 既觉得那黑白双方是两军对垒, 又感到那是丰富人生的缩影; 既有儒家和谐的美感, 又有道家飘逸自由的空间;有建筑学的形美, 有政治学的秩序, 又有精深的数学内容,令人有取之不尽、学之不尽的感觉。而这一切, 皆来自象棋丰富的象征。
0首付买车(二)完整性:如上所述, 当原始棋步入文明社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中, 象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棋法由简到繁, 由粗到精, 而成为今天的形制。六十四格的棋枰, 三十二子力的配置, 楚河汉界的划分, 象行田, 马行日, 炮隔山打子, 车纵横八方,将帅不出九宫的棋规, 各棋子疏密有致的定位, 已浑然一体,如若一个宇宙系。熟悉象棋的人都知道, 即使减去枰上的一只兵一只卒, 都会使人觉得不完整, 有缺陷,令人有头重脚轻之感。而象士车马炮只取双, 不要单, 不要三只或四只, 不但是为了棋子更好的配合, 如连环马, 担竿炮, 更是体现着中国人对完整看法的文化意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 双是完整的象征;双如同天地, 如同阴阳, 如同刚柔, 是繁衍生命, 繁衍事物的不可缺一的整体。
象棋有了这完整, 加之被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充盈, 那深刻、广博的内容就任人去吸收。即使
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生也难以穷尽。它貌似窄小的棋枰, 实则是辽阔无限的空间,任人去发挥, 任人去创造, 而不会感到拘束;它寥寥的三十二只子,到了棋人手中, 便俨然是神秘的魔方, 生生息息, 多姿多彩, 千变万化地展示着一片片神奇的棋境、局面。一般下棋的人, 都可感觉到, 象棋就像是完整的社会形态。准确说, 她更像是封建社会的形制。帅如皇, 士如文官, 相如宰相, 车马炮如武将( 或百官 ), 兵卒好比是平民百姓;等级分明, 次序明确。帅贵如天子, 稳坐九宫, 不劳而获;士相也不用过河作战;车马炮虽冲锋陷阵, 却能进能退, 比兵卒威风得多;兵卒则最贱, 只能进不能退, 只能老老实实地为皇卖命, 排头阵, 打前阵的也是兵卒, 绝无选择的余地, 充份反映着封建社会的意识。
欧弟老婆郑云灿
但看一门艺术是否完整, 还得看其是否鲜活, 是否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是否能吸纳世人的创造力。要不, 完整便成了死亡的同义词。就像, 如果象棋仅仅是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完整, 她不但不会被平民百姓所热爱, 而且早已被人遗弃, 不存世间。象棋的完整, 恰恰就体现在她的鲜活, 她的生命般的灵动, 她的深博, 她的无限。尽管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生存”, 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然而, 作为有生命的人, 是从不会甘于坐守待毙, 甘于被死死束缚, 放弃自己的追求的。因此,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 使象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完整得如同天地, 如同自然万物, 如同一片文化的海洋, 谁面对着她, 谁都可拥有
自己所望的完整世界。就像她的象征的广延性, 至今仍以特有的宽广的胸襟, 迎接这个时代, 吸收、容纳时代的精华。如人类当今的整体意识、和平理想、创造精神等, 它都能表现出来。限于其内容的丰富, 我们已另文详谈, 本文就不多谈了。
(三)丰富性:中国象棋的丰富性, 主要表现在它棋谱的众多, 局式的精妙, 以及它派生出来的各种棋艺。
1 、在象棋现存、可考的棋谱中, 自唐代的《樗蒲象戏格》至清朝的《听雨轩棋谱》, 计有五十三种, 二百八十三卷. 因大多棋谱已亡佚, 所记局数无考. 但现存的棋谱中,所载的全局、残局就达二千八百七十五局, 变着盈万. 其内容的丰富, 行棋运子的韬略,布局进招的神妙, 至今仍然是棋手学习的经典. 至于民间自创的棋局, 现代、当代刊行的棋谱, 棋书, 就更是车载斗量, 数不胜数了.
2 、象棋不但以特有象征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众, 还以派生出各种艺术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棋艺, 深入民心. 如排局、三子棋、双井棋、四子棋、斜方棋、十字棋、旋转棋、擒敌棋、围瓜棋、直棋等. 这些棋以游戏为主, 棋法简约, 极易掌握. 除排局、擒敌棋是有字棋外, 余皆无字, 均可用兵卒或黑白棋子代之. 如逢无象棋用具时, 随处可以画地为枰, 拾石子、树
枝作棋子, 野外、田头、街巷皆可享棋艺之乐. 在它们之中, 能脱颖而出, 成为一门新艺术的则是排局了. 排局虽从象棋残局脱胎、演化而成, 但它犹若书法之于汉字, 音乐之于数字, 其任人创造的美,遣子蕴意, 造化无极的空间, 已在各门艺术是独树一帜. 单排局体载划分就有连照局、冷着胜局、宽紧胜局、最长连照胜局、普通和局、七子和局、字形局、图形局、江湖棋局、民间棋局、古局诠正、妹局、趣味棋局、单双步局、游戏棋局、少子局、多子局、实用排局等十八种. 目前, 排局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创作方法和美学理论.象棋在中国形成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无疑是中国象棋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四)教育性: 寓教于乐, 又是中国象棋的一大特点. “虞舜作象棋以教商均”, 孔子的“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的提法, 都说明象棋具有养德导智的教化作用. 具体说来, 惊险的搏杀, 可以培养人们应变事物的敏捷; 行棋运子的统筹、算度, 可以增强人们的数学知识; 千变万化的变着, 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动的节奏、形的美感、棋子的执着追求, 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想象力; 临杀勿急、见弱不欺、临危不乱的棋艺哲理,可以冶炼人们的品格; 遇强不怯、遇险不惊的短兵相接, 可以培养人们坚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象棋的棋规, 无不在端正人们的行为规范. 象棋教化于人的, 显然不仅仅这些, 它丰富的内容, 时刻潜移默化着下棋的人.
二、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人类任何一样东西的发明、创造、完善,不但与其发明地的政治、科学、文化、哲学、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特性呈现出来.象棋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产物, 它势必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又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点, 而独具一格. 象棋之所以数千年至今不衰, 就是由于它既有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 又有着独特的、广博而奥妙无穷的文化内涵.大体说来, 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有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 即象棋的知识化、艺术化和社会化.
(一)知识化: 象棋从原始棋脱化出来时, 正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形成的社会.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可从《易》中体现出来. 《易》学在中国, 可谓源流渊远, 若从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算起, 至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几乎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起步. 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今只存《周易》. 《易》学是春秋以前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态, 它的发展, 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过程. 象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 充满《易》理是再自然不过了. 当时的“六博”, 棋法单一, 但它的投箸行棋与《易》的揲蓍——“挂一以象三”是一致的, 即谁投箸赢, 谁就获得“天地人”三才, 行棋必然“
写元宵节的诗光明正大”, 为“正义之师”. 所以六博的棋法, 谁投箸赢得多, 谁就易取胜, 还保留着《易》的“唯心”原理. 由于象棋的象征特性, 它极易吸纳所处时代的知识精华. 但它又非死搬照套. 曾有一种“灵棋”, 置棋十二枚, 几乎照搬《易》的方法, 每四枚为一组, 分刻上、中、下三字, 占卜的时候分四次投掷, 每次都得到上、中、下的一种组合, 最后将四次得到的结果放在一起, 来预卜吉凶. 切合是切合《易》了, 却远离了棋的灵性, 而流于刻板. 最终是没被大众接受, 只成为占卜的工具.随着孔子著《易传》, 灌之予较为丰富的哲学内容之后, 人们对《易》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 人们就从博棋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塞戏”. 首先, 塞戏以尊重客观规律出发, 摒弃了博棋投箸行棋的“侥幸取胜”作法; 其次是溶进更为丰富的《易》学原理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正如汉边韶的《塞赋》叙道: “始作塞者……制作有式: 四道交正, 时之则也;棋有十二, 吕律极也; 操厥半, 交爻列也; 赤白者, 分阴阳也; 乍止乍存, 象日月也;行必正直, 合中道也; 趋偶方析, 礼之容也; 迭往迭来, 刚柔通也; 周而复始, 乾行健也; 局平方正, 坤德顺也……”说明塞戏不但把《易》的四象、六爻、阴阳、乾坤、刚柔等内容揉了进去, 还把儒家的仁义、德、礼、中庸等哲学精华吸收了.而诸子百家中, 较有代表性的道家、兵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内容, 都不同程度地充实了象棋. 如道家的“无为无不为”, 使棋子变得更为微妙、含蓄; 兵家的军事谋略,使象棋富于奇诡、变化难测; 名家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
其“指者,天下之所兼, 天下无指者, 物不可谓无指也”, 说明“指”不仅是独立自存的, 而且不依靠物, 可以转化为物, 从理论上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象棋的内含: 即同是一付象棋, 却可以同时象征许多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