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君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之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黄河在陕西境内由北往南走向,黄河以西称河西之地,所以战国时期宜君地区又属魏国河西之地。
二、魏国的由来及形成。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孙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爵,列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县)。公元前453年,晋知伯(荀瑶)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赵无恤遂策反魏恒子和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杀之并分其地。同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
3、 秦魏之间的战争及魏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产生是因为战争的需要,古代宜君属于河西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秦魏交界,两国常因军事
扩张而发生冲突,战国时期秦魏两国为争夺河西之地前后一共进行了五次河西之战。而古宜君则成为兵冲之地。
第一次河西之战: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一支精锐的军队。随后便派吴起进攻秦国的河西之地,夺取了原本属于秦国的少梁城(今韩城一带),迫使秦国退守至洛河一带也就是今天宜君一带。通过后续战争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至此第一次河西之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河西之战: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经过数年的准备,于公元前389年,秦国次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魏国。而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去世后,扩张重心移至中原,但在河西驻守着一支精锐军队,为了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河西郡守吴起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
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
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施行了三年。当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这一天,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魏军经过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此战,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并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第三次河西之战: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到晚年时,国力转弱为强,并企图夺取魏国的河西郡。而此时魏国正是魏惠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69—公元前319),其主力则陷于中原战场,无暇西顾,所以在战争的前期魏国处于劣势,吃了不少败仗,一度失去少梁城(今韩城一带,当时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由于魏国在河西战场上吃了败仗,魏以庞涓(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都曾师从鬼谷子王禅)为主将率军攻秦,庞涓用“攻其必救”之策,一举突破秦河西防线,威胁秦都栎阳,秦被迫将都城迁回泾阳,取得了第三次河西之战的最终胜利。秦献公虽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革使秦国停止了继续沉沦,但却没有真正使秦国富强起来。事实上,第三次河西之战前期对魏战争之所以胜利,完全是秦献公个人军事能力和威望所致,非秦国军力的变强,此时任意一场败仗都会使秦国已面临崩溃。而魏军主力当时并不在河西,秦尚能与之一战,还略占上风,可当庞涓主力一回救,秦国的弱项便全部暴露了,战败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次河西之战:经历了前三次河西之战的失败,秦国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并时刻准备着夺回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而此时的魏国正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但魏国也认识到河西郡的重要性,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魏长城就是在这一时期修筑的。
公元前354年,秦国趁魏国进攻邯郸时期再一次占领了少梁城,公元前352年秦又趁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之际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至此魏国四面受敌,然而毕竟
是当时第一强国,攻破赵都迫使赵结城下之盟后很快联合韩国大败齐军等诸侯军于襄陵,齐国,楚国求和。魏国在前351年以后陆续与东方各国结盟讲和后,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在前350年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在魏国的攻势之下同时又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并归还所得的魏地。此役秦国趁魏国中原大战无暇西向,自己变法有所成就时发兵攻魏的想法无可厚非,却忽视了此时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秦国虽经变法国力上升,但改革成果尚未稳定,国力、军力与魏国还是有差距的,魏国虽大败于齐国,但国力、军力确仍是天下第一,这也是邯郸之战攻破赵都,襄陵之战反败为胜的原因。秦国看不到这一点,先胜后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次河西之战:魏国携第四次河西大战胜利之余威,力压诸侯,魏惠王便骄傲自大起来,于前344年召集天下诸侯自立为王。齐、楚等大国不来还情有可原,但一向是魏国小弟的韩国没参加就让魏惠王生气了。于是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再次以田忌,孙膑为将率军救韩,庞涓率魏军追击齐军,在马陵到遭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仍在今韩城一带)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4.5万(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为8万),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马陵之战后,魏国名将庞涓自杀,魏军主力覆灭,又遭齐楚赵秦等国轮番进攻,从此一蹶不振,国力大损,沦为二流国家。秦国则经过商鞅变法,强大了国力,又革新了军队,拥有了出关夺取天下的实力,而魏国的衰落则易化了秦国东出的难度。从此,山东六国便暴露在秦国的铁拳之下。
四、魏国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人才的流失是魏国败亡非常重要的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使魏国很快
走向衰落,最终灭亡。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最主要人才有以下六位,而这六位都是战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下面以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一)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与孙武齐名的著名军事家,他所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典范。他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威慑四方。但是这些变法触犯了魏国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排挤。吴起于是逃往了楚国,在楚国又实行了变法,楚国也强大起来,楚国在南面对魏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可以说吴起变法是魏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二)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商鞅年经时曾是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并不理会,于是他又向魏王建议:“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仍不以为然。果然,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就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策略,孝公选择了霸道,并任命商鞅为丞相,推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秦国在西面对魏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商鞅从魏国流失直接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   
(三)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孙膑在魏国时遭到庞涓的残酷迫害,后来被齐国使臣营救回齐国并拜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一战中大破魏军,给庞涓当头一棒。十余年后魏国又入侵韩国,齐国出兵相救,在马陵之战中孙膑通过逐日减灶的策略,诱使魏军深入,全歼魏军主力,俘虏魏国太子,魏军主帅庞涓自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孙膑的流失对魏国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他直接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四)范雎
 范雎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早年投在中大夫须贾家当门客,在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已崭露头角,但也因此而险遭不测。于是他逃往秦国并很快被封为丞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外交策略,秦国后来一直延用这套非常行之用效的策略,成功削弱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远交近攻”的谋略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说客双雄之一,连横之父。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满后回魏国,因家贫报国无门。后入秦国,因其雄辩之才被秦王封为相国。他以许地为条件,诳骗楚国,成功拆散齐楚联盟,又故意激怒楚怀王,楚国发兵十万攻秦,被早有准备的齐、秦联军击败。楚王不甘心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由此,秦国成功削弱了当时唯一能与之抗衡齐、楚两个大国的实力,秦
国统一中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六)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当年秦军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捶杀魏军主帅,亲率魏军主力击退强大的秦军。信陵君因惧怕魏王怪罪,留在赵国十年不敢回魏国。秦国恢复元气后大举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才想起信陵君在魏国时,秦军一直不敢犯边,于是急令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回国后,联合其它诸侯国大败秦军,随后又乘胜率领五国联军伐秦,秦国紧闭函谷关门不敢应战。秦昭王对信陵君又恨又怕,派人到魏国行离间计,谎称信陵君要自立为王,并派出使臣特意向他祝贺。魏王信以为真,派人代替魏无忌任上将军。信陵君从此闭门不出,不肯再为魏国效力,四年后郁郁而终。信陵君死后十八年,秦军水灌大梁,魏国灭亡!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魏国人才众多,但同时又是一个人才流失大国,这也说明了魏国为何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这六大人才当中,商鞅、范雎、张仪三人流入了秦国,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上也看得出秦国的用人之道!秦朝的统一实至名归。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五、魏长城在整个中国长城史上的地位:
魏长城遗址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
这一浩大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比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秦长城还要早140多年。是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它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
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剥蚀,魏长城已成为一线废墟。但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我县境内的魏长城有墩台、城池、城墙,结构完整,工艺考究,是
宜君历史文化研究的完整遗址,更可证明宜君的历史悠久。魏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