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万里长城历史悠久,举世瞩目。修建长城一直是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至明代的历代王朝为保护疆域完整、抗击和防御外敌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军事战略防御工程。而甘肃省山丹县境内的明长城作为目前我国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存之一,堪称是黄土夯筑类长城的一座大型“露天历史博物馆”,对研究明代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建筑艺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一段长城在水、风、雨、日光、地震以及过往车辆引起的震动等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损坏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修复保护和管理整治。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参照有关历史文献及长城勘察技术资料,试就长城的修建过程、战略防御功能及其文化、科学价值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甘肃山丹;明代长城;勘察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7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30-04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其历史之悠久、气势之雄伟、工程之艰巨。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极为少见。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非常罕见。长城是我们的先辈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共同智慧,最终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早在数百年前,长城就被列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里长城的修建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战国时期至明代,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家与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量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一次长城修筑工程,因此,在众多长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亦称“九镇”,地段分别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其中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