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命不是⼀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忧考为您提供了“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城市规划沿⾰
在新⽯器时代晚期,⼀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的城堡。随着⽣产⼒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积增⼤,⼀般为10~20平⽅千⽶。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宫城和郭城都有各⾃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宫城内都有⾼⼤的建筑。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城市的经济⽣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记》的规制相符合。城的平⾯形状⼤体近于⽅形,城的四⾯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街都分成平⾏的三股。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东汉旧城改建⽽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商业区。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呈长⽅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坊区,由1l条南北向⼤街和14条东西向⼤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街布置,⼀直延续⾄清代。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偏南,呈不规则的⽅形。城四向开门,南⾯的门就是天安门。皇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苑、庙社、寺观、衙署、宅第等。皇城中的宫城,南北长961⽶,东西宽753⽶,四⾯都有⾼⼤的城门。城的四⾓建有⾓楼。宫城内是明清两朝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内城呈长⽅形,南⾯三门,东、北、西各两座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和箭楼。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上建有⾓楼。内城主要有亲王府、佛寺、道观等建筑。内城的街巷,⼤体沿⽤元⼤都的规划,分布在皇宫衙署的两侧。有两条
南北⼤⼲道,胡同则分布在⼲道两旁。在胡同与胡同之间再配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次要⼲道,从平⾯上看形成相互垂直的⽅格形。⼤、⼩⼲道旁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和作坊。胡同⼩巷则是市民居住区。明代由于经费紧张,只在南边修了外城。外城区主要是⼿⼯业区和商业区及天坛和先农坛。
⼆、现存古代城市建筑介绍
城,旧时在都⾢四周⽤作防御的城垣。⼀般有两重:⾥⾯的称城,外⾯的称郭。中国古代上⾃天⼦王侯的都城,下⾄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楼、垛⼝等防御⼯事,构成⼀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中国有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等古都,还有⼭西平遥及云南丽江等地⽅名城。
(⼀)明南京城墙
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建于元⾄正⼆⼗六年(1366年)⾄明洪武⼗九年(1386年)。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城垣内侧周长33千⽶,为世界第⼀。城垣⽤巨⼤的条⽯砌基,⽤巨砖砌成,以糯⽶拌⽯灰灌浆作黏合剂,⼗分坚固。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今。聚宝门规模,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安城墙
我国现存型的、保存完整的是明代的西安城墙,建于1370-1378年。城墙⽤黄⼟分层夯筑,城墙周长合119千⽶,⾼12⽶,厚16.5⽶,城内⾯积近12平⽅千⽶,四⾯正中辟门,每座门外设箭楼,以利射击,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城墙⾥⾯建有马道六处,外⾯建有敌台,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深10余⽶。
(三)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筑,其余三⾯皆直列砌筑,周长6.4千⽶,墙⾼12⽶,平均宽35⽶。城外表全部⽤青砖砌筑,内墙为⼟筑。周辟六门。东西门外⼜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数丈的城门楼,四⾓各筑⾓楼,每隔50⽶筑城台⼀座,连同⾓楼,共计94座,今⼤多已残坏。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1998年被列⼊《世界遗产名录》。
(四)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的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
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源。潭⽔在双⽯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流,各⽀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墙绕户,形成⽔。丽江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和风格的类型之⼀。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化。闻名遐迩的东巴⽂化、纳西古乐、⽩沙壁画等是其重要的内涵。1998年被列⼊《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长城建筑
(⼀)古长城修筑历史
长城是⼀处特殊的防御⼯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修筑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国和楚国,⼤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战国时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后,为了防御北⽅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东⾄辽东.俗称“万⾥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蒲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l万千⽶,是汉武帝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成的,规模,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明代为了防御鞑靼、⽡刺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鸭绿江,全长6350千⽶以上。在长城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1987年,长城被列⼊《世界遗产名录》。
(⼆)明长城结构
明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多建在蜿蜒曲折的⼭脉的分⽔线上。其构造按地区特点有条⽯墙、夯⼟墙和砖墙等。墙⾼3~8⽶,顶宽在4~6⽶。城墙上每隔30~100⽶建有敌台。敌台有实⼼、空⼼两种,平⾯有⽅有圆。实⼼敌台只能在顶部瞭望射击,⽽空⼼敌台则下层能住⼈,顶上可嘹望射击。烽堠是报警的墩台建筑,都建在⼭岭处或地势开阔处,相距约1.5千⽶。⼀般烽堠⽤夯⼟筑成,重要的在外包砖,上建雉堞和望室。雉堞是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做掩护⽤。台上贮薪,遇有敌情,⽇间焚烟,夜间举⽕,依规定路线,很快传⾄营堡。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带都设有关隘。关隘是军事孔道,所以防御设置极为严密。⼀般是在关⼝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加建⼀道城墙以加探纵深防卫。重要关⼝则纵深配置营堡,多建城墙数重。
(三)城段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 长城的城段包括⼋达岭长城和⾦⼭岭长城。
⼋达岭是我国明长城保存最完整、有代表性的段落之⼀。因地势险要,⾃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达岭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城墙⾼⼤坚固,敌楼密集,⽤料考究。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
⾦⼭岭长城被誉为“第⼆⼋达岭”,盘桓在河北滦平县的⼤⼩⾦⼭岭上。1980年河北省⽂物⼯作队在调查长城保护情况时发现了这段长城。它由明代初年徐达督修,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段。
(四)关隘
长城上有三个的关隘,即⼭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
l.⼭海关
⼭海关为万⾥长城第⼀关。其北踞燕⼭,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占为兵家必争之地。⼭海关筑于洪武⼗四年(1381年),关城平⾯呈⽅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罗城等军事设施,形成关城外围的屏障。
2.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的昌平区。“居庸关”⼀名始⾃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到此修筑长城⽽得名。三国时名西关,北齐时称纳款关,后改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初。关城位于长达20千⽶的深⾕之中,是北京西北的门户。明代在关城设卫所,驻重兵把守并统辖附近长城沿线的守军。关城中有⼀过街塔基座,名云台。云台建于元⾄正五年(1345年),以⽩⾊⼤理⽯砌成,正中开⼀⽯券门,门道可通
车马。券门和券洞刻有浮雕图案,艺术价值很⾼。
3.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长城西端的终点,是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有“河西第⼀隘⼝”的称誉。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关城平⾯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加筑了⼀道厚墙,南北城墙外侧有低矮⼟墙与其平⾏。关城有东、西⼆门,上⾯均有城楼。东西⼆门外建有瓮城。关城四隅有⾓楼,⾼两层,形如碉堡。相传,当年建关时,⼯匠们计算⽤料⼗分精确,竣⼯后只剩⼀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四、古镇古村
占镇古村是中国⽂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
中国历史⽂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民族特⾊的镇和村。截⾄2016年12⽉,⼊选中国历史⽂化名镇名村的共有528个,包括太湖流域⽔乡古镇、皖南古
村落、川黔渝交界古村镇、晋中南古村镇、粤中古村镇等。这些名镇名村中,既有乡⼟民俗型、传统⽂化型、⾰命历史型,⼜有民族特⾊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截⾄2016年12⽉,⼊选中国历史⽂化名镇名录的古镇共有252个。⾸批⼊选中国历史⽂化名镇的共有10个:⼭西省灵⽯县静升镇、江苏省昆⼭市周庄镇、江苏省吴江市同⾥镇、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福建省上杭县古⽥镇、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重庆市⽯柱县西沱镇、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截⾄2016年12⽉,列⼈中国历史⽂化名村的共有276个。⾸批列⼊中国历史⽂化名村共有12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西省临县碛⼝镇西湾村、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江西省乐安县⽜⽥镇流坑村、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螺坑村、湖南省岳阳县张⾕镇张⾕英村、⼴东省佛⼭市三⽔区乐平镇⼤旗头村、⼴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鹏镇鹏城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