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四川灌县都江堰二王庙楹联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2)上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主持修筑了什么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
(3)该水利工程对当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
2、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
(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
另一考法:(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6分)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
(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2分)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4)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4、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请回答:(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4分)
(4)本次改革在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5、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服装)。──摘自《魏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作用。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认识。
6、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7.“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回答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8、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
(4)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5)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6)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8、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分)
(2)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4分)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分)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3分)
9、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