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
56
浅析新工科背景下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杨 灿 张 平
( 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各高校积极响应新工科发展趋势,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西藏大学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重点大学,近年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展,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突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首当其冲的是西藏大学工学院,学院内设7个专业,均涉及到社会重要的工程领域,其中交通运输系是西藏本地交通专业人才的重要输送渠道,培养质量直接影响西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带动地方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新工科;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
一、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是结合当地行业需求,需要密切联系当地交通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状况,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西藏大学作为全区唯一设有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满足当地企事业的需求,将一个专业划分为两个方向即道路和铁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相同,近些年对道路和铁路专业的培养模式的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养的质量距离企事业单位的期望还有差距。所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是西藏大学推进新工科发展的关键。
(二)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作为全区唯一设有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高校,未能充分开发西藏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不能及时掌握自治区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了解当地经济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能对培养的人才定位,仅靠高校单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不够的。
2.师资不足。目前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共9名,师生比约为1:23,且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由于地处拉萨市,海拔较高,气候干燥,长期缺氧等不适宜条件,严重影响高层次专业教师的引进。专业教师的待遇和人才引进政策的不足是导致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力量欠缺的重要原因。
3.培养质量不高。由于西藏大学属于西部偏远地区,教学资源有限,培养模式不健全,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等,且西藏交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现阶段西藏大学交通运输培养人才质量不足以满足本土交通行业的需求。
4.就业观念偏差。对西藏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近100名毕业生的调查,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仅占40%左右,这显然与学校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尽吻合,同时也导致了人才培养成果的浪费。
二、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西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西藏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主要以本科生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工作,提升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重点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紧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合作内容一: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内容二: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通过企业的协助,发挥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联合申报专业类科研项目,来提高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内容三:共同搭建联合实验室,利用企业生产技能优势,共同搭建实验室,用于学生实习和校企的科研攻关;内容四:学术交流合作,企业具备实际生产经验,学校具备理论知识,通过学术交流,二者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在科学研发和
创新领域上更能出成果;内容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来学校授课,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分享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校把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明确企业用人标准,保持良好的供需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制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让学生了解铁路运输或城市交通相关企业的概况、铁路运输或城市交通相关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理解铁路运输企业或城市交通相关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西藏大学共建创新基金”团队项目:“高原交通工程创新团队建设”( 项目编号:lzt20200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