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低成本电影的突围策略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影市场被进口和国产“大片”所圈围,生存于二者夹缝中的低成本电影可谓是举步维艰,票房上遭遇“滑铁卢”的低成本电影在国内和国际电影界中的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今就在这样一个国外大片纷纷涌入、国内大片风生水起的时代,低成本电影却显示出惊人的勃发力,不仅成功突围商业大片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甚至还在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异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低成本电影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基于对成功突围大片围困的低成本电影的本体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制胜之道,以期为低成本电影打破大片“独占鳌头”局面,赢得良性发展空间提供参考。
一、低成本电影简概
探索低成本电影成功的策略、为低成本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考,首先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是低成本电影?低成本电影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中呈现出的发展势态是怎样的?只有首先对低成本电影的概念和范围有一个界定才能够明确研究的对象和方向;也只有了解低成本电影的在市场中发展概况,才能清晰研究的目的,并且更具市场情况,探究出制胜策略。
(一)、低成本电影的界域
《电影艺术词典》中将低成本电影界定为“较大幅度低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而完成的影片。”
①是与主流商业电影制作成本相对而言存在一定差幅的电影,但是到底成本为多少才能被归入低成本电影的范畴之中,理论界尚没有形成统一而精确的规定。总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标准上来对低成本电影进行大致归分的。
第一个标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区分的:投资额在7000万人民币以上的,被归为大片;介乎于1000万到7000万人民币的电影被称为是中低成本的电影;1000万人民币一下的被归为低(小)成本电影。此种分类方法虽比较明确,但是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化,各类电影的投资额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这种分类方式存在固有的缺陷。
第二种标准是从题材内容上进行区分的:由于资金额度的差异,低成本电影和商业大片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显露出标识性的区别。资金的匮乏使得低成本电影无缘于场面宏大的史诗巨著、战争大片、科幻大片以及武侠大片等。
第三种标准是从主创和演员阵容上进行区分的:中国大陆电影界形成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国鼎立”的格局,一般由他们执导再加至少一位巨星级的演员(比如李连杰)入剧的电影都称得上是大片。而一般由新锐导演执导,外加几个二三线明星,甚至是不知名的演员入剧的电影则会被归入低成本电影的范畴之中。
总结上述三种标准从广泛意义上来看,本文主要将投资额度在3000万元以下,非宏大题材和场面,没
有豪华演职阵容的商业或艺术电影都可以被看成是低成本的电影。
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页
(二)、低成本电影现状
肇始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中国的电影进入了以大投入、大制作、高回报、豪华明星阵容为表征的“大片时代”,其后一系列诸如《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以电脑特效、古装、武侠为核心词汇的“大片”充斥各大影院的大小银幕,虽在票房上赢得“满堂彩”,但是却慢慢的输掉了口碑,一场场缭乱的视觉盛宴难掩其内涵的匮乏,让观众逐渐对徒具华丽外壳的大片心生芥蒂。2006年新生代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6月30日上映以后,票房一路飙升,首周末票房近200万,单周票房冠军,上半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等称号也被这部锦投资300万最终收益却达到2300万的小成本影片收入囊中。这部电影还收括了中国金鸡百花奖、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多项国内大奖。这无疑给长期萎靡的低成本电影带来一股春风。自此之后,低成本电影一扫往日阴霾,势头日盛,《十全九美》《失恋33天》、《人在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二次曝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低成本电影的热映也继而迎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可观票房,甚至在与“同场”的商业大片竞争之时,也丝毫不显败势。我们在震惊低成本电影正以异军突起之势抢占中国电影市场之余,不得不开始对成功完成市场突围的低成本电影深层原因进行深思。纵然部分低成本电影完美的缔造了“神话”,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另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就是占据国产电影主体、总量持续超过80%份额的中低成本电影,屡屡遭遇市场“滑铁卢”的尴尬处境,甚至还有很多影片拍摄完成后无处发行就直接流失。①因此,我们不仅仅只看到低成本电影光耀的一面,更应该看到低成本电影“潜藏”的黯伤。所以,开掘和塑造低成本电影本体优势对于低成本电影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分析低成本电影成功突围的内部原因也是培植低成本电影更顽强生命力的必经阶段。
二、原始情感的激发:喜剧元素
电影从诞生伊始就与喜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水浇园丁》到后来以《摩登时代》为代表的卓别林电影系列,无不展现出观众对于喜剧的痴迷。纵观近年来国内成功突围的低成本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喜剧元素
①贾虹琳.电影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的应用。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到2011年《失恋33天》再到2012年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乃至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成功的低成本影片,都将喜剧元素作为一个“卖点”穿插其中。喜剧的魅力在于对于人游戏天性的激发,席勒就曾经说过:“游戏中的扬起了一切强制,从而不仅使人在自然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达到自由。”他把游戏看成是人的有机本性,即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①娱乐是人的天性,
而喜剧电影无疑是一个可供消费的娱乐对象,观众在看喜剧的时候,天性得到释放,原始游戏冲动得到满足,也就得到暂时的快感,因此,喜剧是电影界的“常青树”,经久不衰。因此,低成本电影要想更加长远的走下去,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和吸收喜剧元素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策略,从近年来的成功范例分析可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喜剧元素渗透:
(一)、场景戏仿:据《》定义:“戏仿,又称谐仿或谐拟,是在自己的作品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属二次创作的一种。”②戏仿的对象通常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作品。通过对经典作品场景的戏仿,长生互文效应,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也产生解构经典的快感。戏仿并不同于照搬和模仿,而是对经典镜头、经典场景、经典人物或者语言进行脱离情境的“引用”,达到解构和重塑的效果。戏仿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而日渐为大众所熟知的。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世界步入了“图像时代”,视觉的享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好莱坞无疑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将视觉刺激摆列在重要的位置,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的:“好莱坞风格(包括一切处于它的影响范围之内的电影)的魔力充其量不过是来自它对视觉快感的那种技巧娴熟和令人心满意足的控制。”③低成本电影资金额度的限制使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无法给观众提供一幕幕奢华的“视觉盛宴”,然而,戏仿却给低成本电影带来了一线生机,低成本电影通过对经典的戏仿制造出“奇观化”的影像,传达出一种荒诞、颠覆和游戏的喜剧感。因此,在国产的大多数影片中都能看的对于戏仿手法的应用。《疯狂的石头》中道哥的“注意素质”让人想到了《天下
大陆喜剧电影
①席勒.(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58页
②/wiki/戲仿
③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40页
无贼》中的黎叔的口吻;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对决飞刀的慢镜头也指涉了《十面埋伏》。2006年底上映的《大电影之数百亿》可以算是戏仿影片中的“典范”。这部有“史上最贵恶搞电影”之称的贺岁片,在短短九十几分钟之内竟然戏仿《十面埋伏》、《花样年华》、《阿甘正传》、《断臂山》、《黑客帝国》、《无间道》等经典电影达二十几部之多:《战鸽总动员》中一只鸽子在特写镜头里潇洒地边唱边飞,然后被弹弓啪地打下来、《阿甘正传》中的羽毛开始悠悠飘荡、《雏菊》里的广场战、《如果·爱》的歌舞场面、《无极》里的风骚满神、《花样年华》里的老巷子和旗袍少妇、《午夜凶铃》里的贞子现身、《十面埋伏》中追马场景、《黑客帝国》中的雨中巷战、《我的野蛮女友》读信段落等等。在戏仿如此多的经典之后,《大电影》还能够将自己的故事合乎逻辑的进行下去,足见创作者“功力”之高。这部投资不到1000万的低成本电影,在上映首周票房就过千万,在同场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伤城》的双面夹击中,成功突围。由此可见,戏仿不失为低成本电影避开大片的视觉震撼锋芒,另辟视觉“奇观”的一条蹊径。当然,如果电影只是一味的戏仿经典,而没有新的内容和独立的思想,那么只能成为混乱不堪的拼贴“怪
胎”。因此低成本电影在“引用”和“借鉴”经典之时,不能只把其作为一个噱头来处理,而是要让其真正的融入到影片中去,置于适当的隐喻和内涵,这样才能制造新的意境,表述新的内涵,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将大片的资源为已所用的目的。
(二)、语言幽默。喜剧电影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凭借幽默的语言来达到愉悦观众的目的。影视艺术是声画融合的综合性艺术,人物的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在声画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成分。低成本电影幽默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时下流行语、网络用语、经典影视台词、广告词、日常俗语等词汇的“挪用”;其二,是各方言的广泛应用。2008电影《十全九美》集合了诸多流行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口头语汇,更是出现了无数如“乾柜”“怡家”“德云社”等热点词汇,其许多台词还风靡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词,像南宫府管家乌卡卡最经常说的:“淡定!”酒保:“做艺人啊,要是不红那就是死;要是红了,那是生不如死!”斗鸡眼钦差:“什么江湖啊!”邓家佳的“崩蹬那个崩蹬”等等。这些幽默的语言无形中扶植了这部投资3000万的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