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城赋 刘禹锡
山阳城赋
刘禹锡
山阳故城,遗址数雉,四百之远,终于此墟;裔孙作赋,盖闵汉也。
辞曰:我止行车,陨涕于山阳之墟。是何苍莽与惨悴,春陵之气焉如?踣昌运于四百,辞至尊而伍匹夫。有利器而倒持兮,曾何芒忍之足舒。懿王迹之肇基,暨坤维之再敷。邈汜阳与鄗土,恍蛇变而龙掳。痛人亡而事替,终此地焉忽诸。
嗟乎!积是为治,积非成虐。文景之欲,处身以约,播其德芽,迄武乃获。桓灵之欲,从心于昏,焚其妖焰,逮献而焚。彼伊周不世兮,奸雄乘衅而腾振,物象摧以易位,被虚号而阳尊,终势殚而事去,胡窃揖让以为文?
呜呼!维神器之至重兮,盖如山之不骞,使人得譬乎逐鹿,固健步者所先。谅人事之云尔,孰云“当涂”之兆也自天?
乱曰:久矣莫可追!升彼墟兮噫嘻!躅遗武兮,贻后王之元龟。
注释:
1、雉: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裔孙:世系较远的后代。
3、闵:通“悯”。
4、舂陵:汉南阳白水乡,后改舂陵县,为刘秀起兵处。
5、踣(念“博”):跌倒。
6、曾何:怎么能够。
7、懿:美好。
8、肇基:开创帝业。
9、暨坤维之再敷:到再造国家。
10、邈:遥远。
11、汜阳:汜水之阳。
12、鄗(念“耗”)上:地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境。
13、恍:依稀。
14、蛇变:指刘邦大泽斩蛇事。
15、龙摅(念“书”):飞龙上天。
16、替:更换。
17、忽:迅速。
邈18:虐:灾祸。
19、德牙:善政的种子。“牙”通“芽”。
20、武:汉武帝。
21、爇(念“若”):烧。
22、袄焰:隐隐燃烧的火。
23、逮:及。
24、献:汉献帝刘协。
25、伊:伊尹。
26、周:周公姬旦。
27、不世:不世出,并非代代都有。
28、衅:破绽。
29、腾振:跳得很高。
30、物象:事物形貌。
31、被虚号而阳尊:皇室徒拥尊号。
32、世殚而事去:帝位丧失。
33、文:文饰。
34、神器:帝位。
35、骞:亏、损。
36、逐鹿:雄并起,争夺天下。
37、谅人事之云尔:都不过取决于人事罢了。谅,委实。
38、“当涂”之兆:东汉末年政治预言“代汉者当涂高”。“涂”通“途”。“当涂高”指皇宫前魏阙,曹操时封魏王,指魏将代汉。
39、噫嘻:叹息声。
40、躅(念“助”):踏着。
41、遗武:前人足迹。
42、元龟:大龟。
解析:
山阳城离刘禹锡的家乡洛阳不远。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居住此。到中唐时代,山阳城只剩下一片废墟。序称:“裔孙作赋,盖闵汉也。”“闵汉”为其立意之所在。
正文共四段。第一段主要是“闵”汉朝四百年基业毁于一朝;第二段主要是“闵”汉朝为奸雄所乘,他认为:一个朝代的兴亡总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汉朝的灭亡,表面上是奸雄窃国篡政,实际上是帝王自身“纵心于昏”所致;第三段主要是“闵”世人不察汉朝灭亡的原因:汉朝究竟为什么会灭亡?传统的说法总是归于天意;汉末流行的巀语说:“代汉者当涂高”,好像一切都是由天命安排好的;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以简练精警的语言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谅人事之云尔,孰云‘当涂’之兆也自天?”决定国家兴亡盛衰的关键是在人事而不在天命;第四段主要是“闵”汉朝的灭亡已不可挽回,只能把惨痛的教训留给后人。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向当朝统治者提出了委婉而严肃的忠告,具有鲜明的讽谏意义。
在艺术方面,本赋有两个特。一是借古说今;二是对比。本赋基本上是采取对比行文的格式来写的:一为盛衰对比,这在正文的第一段表现得十分明显;二是“积是为治”与“积非成虐”的对比。
正文第二段以文景、桓灵为两极,从君主的立身处世设比,来说明“谅人事之云尔”的深刻道理。触目惊心的史实,足以给任何一位后代帝王以雷鸣电击般的强烈震撼,启发他们从前代的世运变迁中吸取教训。为了加强对比效果,作者十分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形象性。其次,作者遣词用语精当传神。另外,句意的贯通与曲折,句式的斟酌与变化,语气的抑扬与错综,都使文章开卷舒合,起伏顿挫,贴切传神的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内蕴。
由《山阳城赋》可以看出,刘禹锡的赋立意较高,思想通脱,成就比较大。至于行文多议论,与作者的政论性内容和政治家气息是密切相关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