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左思《咏史》之史意关系及意义
《咏史》作为一类诗歌题材,以班固的《咏史》诗为出现的标志,其后王粲、阮瑀写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文选》第二十一卷收录的咏史题材的诗就有二十一首。然而左思凭借着其八首《咏史》诗名垂青史,获得“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诗薮·外编》卷二)的美名。这一方面是因为左思高超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诗歌作为咏史诗的变体,突破了原有的班固《咏史》诗的正体的局限,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平衡了诗歌的史意的关系,使咏史诗有向咏怀诗靠拢的趋势,打开了咏史诗的境界。
(一)左思的《咏史》中史与意的结合方式。
清人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左思《咏史》八首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时云:“或先述己意,而以史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和,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下面我们将结合八首诗作具体分析。
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
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表明自己愿意为国立功和功成不受爵的抱负。诗的开篇展示了诗人少年博览书,接着,又说自己虽然不是军人但熟读司马穰苴兵书,肯定自己文武全才。当他为国立功后却又“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本诗正是体现了“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全诗并未直接提及具体的史事,而是通过叙述自己的才能来表达“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心志。而在提及自己的才能时,左思以贾谊、司马相如自比,“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可以看出左思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负,他梦想能够像贾谊、司马相如二人样得到赏识和重用,施展才能,实现抱负。
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第二首较之于第一,情感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已无其一的自信昂扬之情。作者“先述己意,再以史证之”。开篇用比兴,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合理现象,激烈的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社会现实。至此,左思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的弊端。紧接着,以金张、冯唐为证,抨击了埋没人才的门阀制度的不合理现象,“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作者看似为冯唐鸣不平,实际是以冯唐自拟。并且,左思此诗中的所思所感并非其一人控诉,代表了一代寒士们长久陈郁心中而不得不吐露的心声。
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三的史意结合方式较之于前两首有所不同。“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诗篇开头即用“吾希”“吾慕”对段干木、鲁仲连二位历史人物发表议论,直接表露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实现了“史意相融”。接下来,作者记述段干木、鲁仲连“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的历史事实,歌颂二人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从容不迫、排难解纷,却又不受爵禄、功成辞赏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前人的向往和为人的钦佩。同时,不难看出,作者将段干木、鲁仲连视为自己的模范和行为准则,暗含了他愿意像这二位历史人物一样身体力行
实现立功为民的理想及功成身退的淡泊之志。关于这一层思想感情,作者并未像表达赞颂之情一样直接坦露,但是做到了“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四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即生动的描写了王公贵族的奢靡生活;“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紧接着描写了扬雄闭门著书的寂寥生活。作者又以扬雄自拟,他与扬雄的相同之处在于出身寒微,却都刻苦勤勉,富有才能,却并未如他一样“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全诗未提及本人意志,但是通过对比,间接而又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想法,实现“止述史事,己意默寓”。
(以上:PAR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咏史》其五,开篇写宫殿的高大、密集,但在这高大密集的宫殿里皆是王侯,诗人自己却无法跨进那个门。“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两句直接抒情,说自己不是追随帝王将相以求功名利禄之人。接着诗人暗用“被褐”典故和传说中的隐士许由不受官的史事,抒写自己高蹈遗世的志向,这是理想遭到现实嘲弄后的反弹。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认为这符合张玉谷“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的观点。
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咏史》其六,“荆轲饮燕市,哀歌和渐离”的历史情景写出了荆轲、高渐离藐视四海,睥睨豪右的英雄气概。“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说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此时作者已不仅仅是写历史上人物的态度,而是把自己这个抒情主体与历史上人物的情感态度融合,作者的感情与他们的感情相通,从而抒发了自己对权贵豪右的蔑视。诗人由引出历史人物到展开议论,再抒己志。我们认为这符合张玉谷的“先述史事,而以意断之”的这一观点。
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咏史》其七,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写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这四个有才之士在未被重用之时遭遇困厄的故事。前八句诗中暗含着自己怀抱奇才而被遗弃的慨叹。后八句又抒写自己的感情,诗人似乎发现一个规律:英雄遭遇困厄,自古就是这样,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有被遗弃的奇才。这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慰之情。先举史事,再抒己情,我们认为张玉谷“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这一评论凝练准确。
其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咏史》其八,前六句是诗人自己晚年退居洛阳宜春里,专思著述的生活写照。“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写出了生活的贫苦。接着他以历史上苏秦和李斯的例子来印证祸福之理,慨叹他们不安贫贱终致罹祸。诗人的选择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超脱,也是基于现实出发。
这时诗人的感情已不像前七首那样积极进取,悲愤不平,而是转向一种知足常乐,安身立命之情。我们认为这首诗作者是先述己意,以史证之,再结合史事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感情
(以上:GJJ
(二)左思《咏史》的情感脉络
纵观八首诗,始于“铅刀貴一割,梦想骋良图”,终于“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从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到屡屡碰壁,无奈妥协,但仍希望得到赏识,实现抱负;最后到完全绝望。这是左思的一生,也是西晋门阀制度下寒门士子的一生,才质高洁,却只能沉沦下寮;志存高远,却只能屈居小吏,最后带着对时代的失望与悲哀走向超脱,这种超脱是假超脱,是不得已的时代所能做出的唯一保存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想最终回首向来萧瑟,惊觉物是人非,人事寥落,只能默默退守,去谱一曲山水歌谣,回归心灵的宁静。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书”一首,抒不尽的昂扬士气,荡不去的豪情满怀,那时的左思,未经风雨,天真地认为这个社会会回报给他应得的一切,甚至连功成名就之后的结局都设想的如此美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少年的畅想,天真的可爱。